第4章 蔡侯新纸载天工

后汉异星录 凌阅闻 1532 字 8天前

颍川,蔡府深处的地脉密室。隔绝了外界的喧嚣,只有低沉的能量嗡鸣与青铜、陨铁摩擦的细微声响交织。巨大的浑天仪析构版悬浮在密室中央,其上算筹如星河流转,投射出的立体九州光影缓缓运转。蔡琰(苏清)一身素净的襦裙,长发仅用一根木簪绾起,全神贯注地操控着面前一面由纯粹光芒构成的、不断刷下瀑布般符文的操作界面。

她的指尖在虚空中快速点动,每一次落下,都引动浑天仪上的算筹进行复杂到令人眼花的组合、推演、碰撞。她正进行着两项至关紧要的任务:一是升级“九鼎密信”的核心加密算法,对抗那未知的恶意窥探;二是尝试解析“归藏·璇玑匙”更深层的结构奥秘,尤其是它数次触发颍川地下“鼎钥孔”异常波动的机制。

【技术执事蔡琰(苏清):‘九鼎·雷音’级加密算法迭代完成V3.7版。采用‘混沌星轨’动态密匙模型,嵌入精神烙印验证锁。理论破解需同时具备‘天工图’级算力与对应执事波长,目前环境可判定‘绝对安全’。核心密匙碎片已按协议分发至五方执事(董、曹、袁、刘、我)。】 信息通过新升级的“雷音”信道,平稳传递。

【技术执事蔡琰(苏清):‘璇玑匙’结构解析进度83%。核心‘星核共振’驱动原理部分破解。确认其可被动接收特定‘鼎钥孔’或‘天工秘境’散发的‘道标’共鸣波。颍川地下孔洞三次异常波动,源头指向…司隶河内郡方向(与曹操处石板信标指向重合)!波动模式分析…似为周期性‘呼唤’或…‘泄压’?尚不确定。钥匙本身仍无法激活。】 进展喜人,但核心障碍依旧。

苏清短暂脱离全神贯注的解析状态,揉了揉眉心。连续的微观操作和庞大算力支撑,即便有星链能量场辅助,精神负荷也极大。她的目光落在浑天仪投射的九州光影上,掠过代表平原、邺城、会稽等地的光点。

‘星火基金’已经启动,技术扩散与民用转化迫在眉睫。造纸术…改良版的造纸术,是时候了。这不仅是为了基金运作(如印制技术手册、账目),更是为了播撒火种,潜移默化地改变这个时代知识传播的根基。桑皮纤维配方经过无数次虚拟推演和少量实物试验,早已成熟。父亲(蔡邕)留下的大量典籍、自己的研究手稿,甚至甄宓(方晴)编纂的《急救百方》草稿、刘备(陈默)总结的《农桑辑要》初稿,都急需一种廉价、高效的载体。

一念及此,苏清不再犹豫。她分出一缕精神力,通过“风语”信道发出指令。

很快,密室外传来恭敬的叩门声。两名由蔡邕早年收养、绝对忠诚且略通墨工的哑仆垂手而入。

“备料:上等构树皮七十斤,精炼桑皮三十斤,陈年石灰十斗,草木灰滤液三缸,石臼两套,细竹帘二十方…” 苏清的声音平静无波,一连串指令清晰下达。哑仆虽口不能言,但眼神锐利,记性极佳,躬身领命而去。

数个时辰后,蔡府后山一处更为隐秘、引活水而建的工坊内,水汽蒸腾,弥漫着植物纤维与碱液混合的独特气息。苏清亲自坐镇指导。改良版的“蔡侯纸”工艺流程,在她超越时代的知识优化下,效率与品质都远超汉代原始版本。蒸煮、捶捣、洗涤、漂白、打浆、抄造…每一个步骤都展现出惊人的条理和精确性。

哑仆们如同精密的机械,在苏清的指令下高效运作。当第一张成型的、带着淡淡桑皮原色、坚韧光洁、薄厚均匀的纸张从细密的竹帘上被小心揭下,在晨光中微微透亮时,饶是这些心如止水的哑仆,眼中也爆发出难以置信的惊叹光芒!此纸,比市面上的左伯纸更白,比昂贵的绢帛更韧,比竹简轻便千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