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就在甄宓于生死线上艰难抉择的同时,邺城西郊,一处隐秘而繁忙的院落里,灯火彻夜通明,驱散了北地深秋的寒意。空气里不再有血腥,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浓烈的、带着特殊墨香的气息,以及纸张翻动的沙沙声,还有木制机括规律运转的低沉咔嗒声。这里是“薪火坊”,联军喉舌所在,一个由蔡琰(苏清)亲手缔造的庞大信息枢纽。
巨大工坊的核心,是数台正在全力运转的木制印刷机械。它们结构略显笨重,但运转得极有效率,由下方的水轮或人力踏轮驱动。匠人们如同精准的齿轮,穿梭在机器之间。一人飞快地将按格子分拣好的黄杨木活字版排入特制的铁质字盘,动作熟稔得如同拂过琴弦;另一人用宽大的鬃刷将浓稠的、混合了松烟和胶的墨汁均匀刷在字版上;第三人则迅速将一张坚韧的蔡侯纸覆盖其上;最后一人推动上方沉重的木制滚压板,“咔嗒”一声闷响,油墨便清晰地渗透纸背。掀开纸张,墨迹未干的文字便跃然其上。
“快!《战地闻》头版校样!” 蔡琰的声音在嘈杂的工坊里依然清晰可辨。她一身素净的月白棉布窄袖襦裙,腰间系着深色围裳,发髻简单挽起,露出光洁而专注的额头。她快步走向一个正在检查刚印出纸张的老工匠,步伐稳健有力,早已洗去了闺阁中的柔弱。她接过那张散发着油墨清香的纸张。
头版赫然是粗黑醒目的标题:“血铸边墙!联军将士死守马邑二十昼夜!” 下方配着一幅线条粗犷却极具张力的木刻版画:残破的城垣下,堆积着残缺的云梯,几名联军士兵浑身浴血,一人持长矛奋力刺向登城的胡骑,另一人则用身体死死顶住即将被撞开的城门!背景是冲天而起的火光和滚滚浓烟。画面传递出的惨烈与不屈,极具冲击力。
蔡琰的目光飞快扫过正文,那是她根据前线传回的战报亲自撰写的:
“……胡酋拓跋力微,驱虎狼之众,狂攻如潮。我马邑守军,粮秣将尽,箭矢几绝,犹自死战不退。都尉张成身披数创,肠流于外,裹创复战,厉声呼喝,力竭而亡,麾下士卒感泣,高呼‘不退’!校尉王猛引残卒三十,藏身瓮城废墟,待敌入城过半,引爆预埋之火药震天雷,声如裂帛,敌酋并精锐数十尽殁!然猛与其众,亦尽数殉城,尸骨无存……”
文字间铁血之气扑面而来。蔡琰指尖抚过“尸骨无存”四个字,那里墨迹似乎晕染得深了些。她沉默片刻,抽出腰间的炭笔,在稿纸边缘快速批注:“张成、王猛事迹,着书吏录其姓名乡籍,日后刊于《英烈录》。”
“二版,《安民告》加印三千份!务必天亮前送达各郡县!” 她抬头对负责排版的工头吩咐,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这《安民告》是她结合曹操、袁绍指令,以“群星会”共同理念草拟的条文,核心是稳定后方:严惩借战乱哄抬粮价盐价之奸商;地方官吏务必妥善安置南迁流民,分给荒地、贷予农具种子;征发民夫运送军需者,按日计酬,不得无偿役使;战死者家眷,开春后由官府优先分配无主田亩……
“喏!” 工头响亮应声,立刻指挥人手调整活字板。
蔡琰继续向后翻阅。三版是《杏林纪事》,专门摘录甄宓通过加密渠道发来的医疗知识要点:“外伤清创必用沸水煮过之净布、刀具;烈酒(烧春最佳)可擦拭创口,防‘邪毒’入侵;若伤处红肿热痛加剧,流脓腥臭,须尽剜腐肉,并以沸水反复浇烫……” 文字平实甚至有些简陋,却是前线伤兵活下去的希望之光。
最后是四版,《胡尘录》。这里的笔触陡然变得冰冷而锋利,不再是客观报道,而是如匕首投枪般的控诉文檄!蔡琰亲自执笔,她精通音律的耳朵仿佛能穿透文字,听到塞外寒风中汉家百姓的哀泣:
“……胡骑所过,尽成白地!老弱坑埋于途,妇孺系索牵行如畜!丁壮剜眼断手,驱为‘两脚羊’以诱我斥候!更有甚者,掳我汉女,白日役使如牛马,夜则……呜呼!此等禽兽之行,天地不容!凡我华夏子民,皆当泣血铭志:胡虏不灭,何以为家?边患不平,子孙何安?” 字字泣血,句句如刀锋刮骨,将胡人的暴行赤裸裸地钉在耻辱柱上,点燃的是整个民族的同仇敌忾!
她刚放下这张校样,工坊角落传来一阵小小的骚动。“主事!‘军械’二字的活字不够了!都用在《战地闻》头版了!” 一个年轻的刻字匠焦急地喊道。
蔡琰眉头微蹙,立刻走向角落堆放着大量备用木活字和刻板的区域。刻字匠们正伏在灯下,用极细的刻刀在坚硬的小木块上全神贯注地反刍着笔画。蔡琰目光一扫,拿起一块刻了一半的“械”字木活字,指尖在木屑和清晰的笔画上滑过。
“先用‘兵器’替代。” 她毫不犹豫地指令,随即拿起旁边一块未刻的空字坯和刻刀,在一张写了“械”字的麻纸上一压,留下清晰的凹痕印记。她坐了下来,将字坯固定在简易木架上,竟亲自操刀!刻刀在她修长的指间稳定而迅捷地移动,木屑簌簌落下,那个复杂的“械”字笔画在刀尖下快速成型,精准而有力,丝毫不逊于老匠人。这一刻,她不再是蔡中郎的才女,而是这庞大信息战线上不可或缺的匠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就在一个崭新的“械”字即将在她指尖诞生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打破了工坊的节奏。一名身着曹军传令兵服饰、神色仓皇的士兵被引了进来,他铠甲上还带着未干的泥点,手中紧握着一卷被油布裹得严严实实的简牍。
“蔡主事!紧急军情!自甄夫人处来!十万火急!” 士兵声音沙哑,带着长途奔波的疲惫和某种深入骨髓的惊恐,双手因用力而指节发白。
蔡琰立刻放下刻刀,接过油布包。解开束缚,里面是几片薄薄的木牍,上面是甄宓那特有的、带着医者冷静却又隐含急促的笔迹,内容却让蔡琰瞳孔骤然收缩!木牍上清晰地记录了一种新型的、在重伤员间快速传播的恐怖感染症状:高烧、僵直、角弓反张、牙关紧闭、最终窒息而亡……死亡率极高!甄宓怀疑是“金创痉”(破伤风),并提到了在极其简陋条件下进行了一次风险极高的截肢手术以保全将领性命,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伦理冲击——“以百工之器行开膛破腹之技,将士惊惧,视为妖术。虽活一人,而军心战栗……”
更让蔡琰心头一紧的是最后一句极其隐晦的提醒:“…伤者乃军中砥柱,众目睽睽。恐有心人,借机生事。文宣导向,慎之又慎。”
砥柱?众目睽睽?蔡琰瞬间明白了。是夏侯惇!甄宓在条件极其简陋、卫生状况堪忧的战地医院,为夏侯惇实施了这样一场惊世骇俗的外科手术!成功了,是奇迹;失败了,或者留下严重残疾,甚至仅仅是手术本身带来的巨大冲击,都可能被有心人利用,成为攻击甄宓、攻击“妖术”、甚至攻击整个“群星会”系统的致命武器!而那个“有心人”是谁?袁绍?还是他那个心思叵测的次子袁熙?
蔡琰猛地攥紧了手中的木牍,冰凉的木片边缘硌得掌心生疼。她抬头望向工坊里那些正在排版的《胡尘录》版块,上面血淋淋控诉胡人暴行的文字此刻显得无比尖锐。她几乎能预见到,一旦夏侯惇手术的细节被泄露出去,会在这本就充满了恐惧和猜疑的军营和后方掀起怎样的滔天巨浪!“借机生事”四个字,如同一根淬了毒的针,扎进了她的思绪。她该如何在《战地闻》上报道这件事?是讳莫如深,还是巧妙引导?无论哪种选择,都仿佛行走在万丈深渊的刀锋之上。油墨的清香依旧弥漫,但在蔡琰鼻尖,却已悄然混入了一丝风暴欲来的铁锈味。
邺城,表面平静如水的城池深处,暗流从未停止涌动。在城东南角一处毫不起眼的米铺后堂,空气里弥漫着新碾稻米的清香和一丝若有若无的陈旧木料气息。堂内陈设简单,只有一桌两椅,桌上放着一套粗瓷茶具。一个头戴斗笠、身披粗布短褐的汉子正摘下斗笠,露出风尘仆仆的脸,他谨慎地环顾四周,才低声对着柜台后一个正在整理账目、伙计打扮的精瘦男子汇报着。这“伙计”,正是貂蝉(柳烟)手下负责冀北方向情报的核心干将之一,代号“灰鼠”。
“灰鼠”的声音压得极低,带着塞外风沙的粗粝:“……上曲阳一带的‘货’(指胡骑动向),数目不对!比预期至少少了三个‘大群’(约一万五千骑)!探马弟兄们冒险抵近,发现留下的营盘痕迹很新,但灶坑是冷的,马粪也浅。像是…像是前几日刚走,方向却不是往西边主力那边靠拢,而是…零散钻进了太行山余脉的沟沟壑壑里,没影了!”
柜台后的“米铺掌柜”正是貂蝉。她今日扮作男装,脸上不知用什么涂了一层暗黄的姜粉,遮掩了那惊心动魄的容颜,只余下一双眼睛依旧亮得惊人,如同暗夜里的星辰。她手中拨弄的算盘珠子在听到“没影了”三个字时,极其轻微地顿了一下。指尖捻起一粒饱满的稻米,动作看似随意地在桌上排列着,正是太行山脉北段几个险要隘口的方位。
“三个大群…消失在山里?” 貂蝉的声音也压得低沉,雌雄难辨,却带着冰棱般的锐利,“拓跋力微的主力正在代郡和马邑跟我们死磕,像饿狼一样咬着不放,每一匹马、每一个骑兵都该填在那边才对。这个时候分兵藏进太行山?” 她指尖划过桌面上米粒代表的壶关、井陉、飞狐陉几个点,“除非……这分出来的牙,不是去咬人的,而是要卡在我们喉咙口,等着我们最没防备的时候,从里面狠狠咬断我们的脖子!” 她捏起代表井陉的那粒米,指尖用力,米粒几乎被碾碎,“井陉!这条道直通并州腹地!若是精锐胡骑沿此道潜行穿插……”
“灰鼠”的脸色也变了:“掌柜的意思是…他们想玩一手‘掏心’?那…那得立刻报给上面(联军指挥部)啊!”
貂蝉的目光却异常冷静,甚至带着一丝洞察人心的嘲讽:“报上去?拿什么报?就凭我们几个探马看不清踪迹的推测?还是凭这桌上几粒米的推演?” 她轻轻吹开指尖的碎末,“上面那些将军谋士们,现在满眼都是代郡城下的尸山血海,耳朵里灌满了霹雳火和开花弹的炸响。他们会信?或者说,他们愿意信?——信一群胡人骑兵能像鬼魅一样绕过他们重兵布防的正面战场,去打一个虚无缥缈、动摇军心的‘掏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她站起身,走到窗边一条不起眼的缝隙处向外望去。街上行人匆匆,一派“后方安稳”的假象。“灰鼠”焦急地看着她。
“不能直接报。” 貂蝉的声音斩钉截铁,“但也不能不报。得让他们自己‘发现’。” 她眼中闪过一丝狡黠如狐的光,瞬间点亮了她平凡伪装下的惊心动魄。“我记得,张合将军麾下那个叫王冲的骑都尉,性子最是急躁,立功心切,又对太行北道颇为熟悉?他手下是不是有一队精锐游骑,最近老抱怨只在后方巡哨没仗打?”
“灰鼠”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什么,眼中露出钦佩:“是!那王都尉,是个一点就着的炮仗脾气!”
“好。” 貂蝉嘴角勾起一丝冰冷的弧度,“放点‘风’出去,就说是…嗯,壶关西边的山民发现小股胡骑溃兵在山里瞎撞,抢了他们的粮食牲畜,好像还带着不少从代郡抢掠来的金银细软?记住,话要传到王冲手下那几个最贪杯、嘴巴也最大的军汉耳朵里。路线嘛…‘无意’中提一句井陉附近好像有马蹄印,新鲜得很…不用太多,点到为止。”
这是极其凶险的一步棋。利用人性的弱点,用虚虚实实的诱饵(金银细软)去钓一个急于立功的将领(王冲),引他主动去撞那条危险的山道(井陉)。赌的是王冲的鲁莽和运气,更赌的是潜藏的胡骑会被这个意外搅动,露出马脚!这是一种近乎残忍的算计,却也是当前唯一可能撕开迷雾、让高层警觉的办法。
“灰鼠”领命,迅速戴上斗笠,如同融入水中的墨点,悄无声息地消失在米铺后门。
貂蝉独自站在窗边缝隙透进来的微光里。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一枚光滑冰冷的石佩——那是她本体柳烟在艺术学院跳舞时随身携带的幸运物。她仿佛又听到了遥远的丝竹管弦,看到了舞台上流转的光影。而这里,只有无声的硝烟和人心鬼祟的算计。她将石佩握紧,冰凉的触感让她纷乱的心绪稍稍沉淀。甄宓在生死边缘与阎王抢人,蔡琰在字里行间与人心博弈,而她,则在黑暗的棋局上,用谎言和诡计与魔鬼对弈。她布下的这一子,究竟是能敲响警钟的惊雷,还是点燃炸药桶的火星?窗外,邺城的夜色愈发深沉,浓得如同化不开的墨汁,将那枚冰冷的石佩和她眼中闪烁的不安,一同淹没。
在远离战火、相对安宁的徐州下邳,战争的阴影并未完全散去,而是以一种更加沉重、更加日常的方式,渗透进每一条街巷、每一个家庭。从前线源源不断运回的,不仅是伤兵,还有阵亡者染血的遗物和一纸冰冷的阵亡通知。悲痛如同无形的潮水,淹没了一座座院落。
但在孙氏家族掌控的城南区域,一座规模宏大的纺织工坊内,另一种声音却顽强地压过了悲伤的呜咽——那是数百架改良织机日夜不停运转汇成的磅礴轰鸣!巨大的水轮在水流冲击下不知疲倦地转动,通过复杂的齿轮和连杆,带动着织坊内一排排木质提花织机发出整齐划一的“哐当、哐当”声。梭子如同不知疲倦的游鱼,在密集的经线间飞速穿行。空气中漂浮着细密的棉絮尘埃和麻线的气息,整个空间都在这巨大的机械律动中微微震颤。
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妇女小作坊,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组织与效率的气息。工坊被严格分区:纺纱区、络丝区、整经区、浆染区、织造区、成品质检区。身穿统一蓝色粗布围裙的女工们各司其职,动作麻利得如同精密机器的一部分。负责络丝的女工手指翻飞,将松散的麻线、棉线卷绕到大小一致的小筒子上;整经女工则排坐在巨大的木架前,将数以千计的细线按照固定长度、张力、顺序排列整齐,准备上机织造。浆染区雾气缭绕,空气中弥漫着薯莨等植物染料特有的气味,女工们用长杆搅动着巨大的染缸,将成匹的粗布染成军服所需的靛青、赭红等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