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琼林赐官定前程 喜报传乡慰亲心

刘畅也重重拍了拍赵修远的肩膀:“赵兄,江南是好地方,好好干!遇到难处,来信!咱们露会的人,遍布天下,互相照应!”

陈彦心中亦是感慨万千。从临安相识,到京城共历风雨,结下深厚情谊。如今大家即将各奔前程,虽是为国效力,终究难掩离别之情。他举起酒杯,目光扫过每一位好友,诚挚地说道:“诸位兄台,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愿诸位此去,一路顺风,政通人和!无论身在何方,我等‘露会’之谊,山高水长,永不相忘!京中之事,有我与云卿兄、畅兄在,诸位放心!盼他日重聚,再把酒言欢!”

“好!山高水长,永不相忘!”

“干杯!”

众人将杯中酒一饮而尽,豪情冲淡了离愁。马蹄声起,赵修远等人翻身上马,拱手作别,身影渐渐消失在官道的尘土之中。陈彦等人伫立良久,直到身影消失,才默默返回城中。

送别好友后, 陈彦很快便投入到新的角色中。他先是到翰林院报到,领取了修撰的职事。翰林院乃是储才之所,清闲而尊贵,日常主要是编修国史、起草诏诰、备皇帝咨询,对于新科状元而言,是极好的学习和积累资历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太子侍讲的职责。虽然太子已逝,但东宫建制犹在,太孙赵宸便居住于此。陈彦需定期前往东宫,为太孙讲解经史子集,探讨治国方略。这给了他一个绝佳的机会,可以近距离与未来的君主交流思想,施加影响。

第一次踏入东宫书房,太孙赵宸早已等候在此,屏退了左右。没有繁文缛节,更像是挚友间的切磋。两人从《尚书》谈到《资治通鉴》,从先秦变法论及本朝得失,畅所欲言,往往直至深夜。陈彦发现,太孙不仅聪慧好学,而且对许多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尤其是对民生疾苦、吏治革新抱有极大的热情,这与陈彦的志向不谋而合。而陈彦扎实的学问、深刻的洞察和来自民间的实践经验,也让太孙受益匪浅,对他越发倚重。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迅速巩固下来。

小主,

当陈彦在京城开始新的仕途时, 在太孙所赐的宅邸中,苏幕婉也第一时间得知了陈彦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兼太子侍讲的消息。她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喜悦与自豪。她小心地将那份抄录着授官信息的邸报收好,望着窗外,眼中满是温柔的笑意。她知道,她的公子,正一步步走向他理想中的位置。她细心地将陈彦的官服熨烫平整,将书房整理得一尘不染,默默地为他打点好一切,让他能无后顾之忧地投身于新的挑战中。夜晚,当陈彦从东宫归来,总能看到书房里亮着温暖的灯光和苏幕婉准备好的热汤与点心,这份无声的陪伴与支持,成为了陈彦在京城忙碌官场中最温暖的慰藉。

与此同时, 就在陈彦在京城开始崭新仕途的时候,一则天大的喜讯,正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传向他的家乡——两浙路江陵府清河县,陈家沟。

这一日,陈家沟一如往常般宁静。陈满仓老爷子在院子里晒着太阳,编着竹筐;王氏和张氏在灶间忙碌;陈延峰刚从地里回来;陈松、陈秀等几个小的在院中嬉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