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郓看着院子里前来取经的人群,对王月瑶道:“咱们该回阳谷了,农技官下周来,正好让你和苏婉一起看看,阳谷的经验怎么和济州府结合。”
王月瑶点头,眼里闪着期待:“好,我早就想看看苏姑娘的药圃和你们的示范田了。”
启程回阳谷的那天,王家庄的农户们送了很远,手里捧着新蒸的麦饼和晒干的红枣,嘴里说着感谢的话。乔郓和王月瑶坐在马车上,看着渐渐远去的村庄,心里满是成就感。“这次回阳谷,咱们把两地的经验整合一下,”乔郓说道,“你的农具改良和我的农桑技术,再加上苏婉的草药防治,肯定能让新政更完善。”
“还有互助会的模式,”王月瑶补充,“王家粮行可以和阳谷的互助会合作,打通东平府和济州府的粮道,让农户们的粮食能卖个更好的价钱。”
马车行驶在官道上,秋日的阳光透过车窗,洒在两人手中的资料上。乔郓拿出苏婉的信,再次翻看,王月瑶则看着阳谷的农桑地图,时不时问几句细节。两人的对话里,没有猜忌,只有对新政推广的热忱,和对未来的期待。
阳谷的晒谷场上,苏婉正带着孩子们布置欢迎的场地。竹匾里摆着新晒的红枣和花生,墙上贴着孩子们画的农作图,其中一张画着乔郓、苏婉和一个陌生的姑娘(孩子们猜是王月瑶),手里都举着麦穗,旁边写着“欢迎回家”。
“苏姐姐,乔哥哥什么时候到呀?”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拉着她的衣角问道。
“快了,”苏婉笑着摸了摸她的头,“等乔哥哥和王姐姐来了,咱们一起吃麦仁粥。”
小主,
夕阳西下时,远处传来马蹄声。乔郓和王月瑶的马车出现在村口,孩子们欢呼着跑过去,围着马车又蹦又跳。乔郓跳下马车,接过苏婉递来的水碗,喝了一口,熟悉的薄荷味在舌尖散开:“还是阳谷的水甜。”
苏婉的脸颊微红,侧身让王月瑶:“这位就是王姑娘吧?一路辛苦了,学堂里给你备了茶水和干净的住处。”
“苏姑娘不用客气,”王月瑶笑着回礼,目光落在苏婉腰间的药袋上,“早就听说你用草药帮了很多农户,这次来,一定要向你好好请教。”
三人站在晒谷场上,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远处的麦田泛着金黄,学堂的灯火渐渐亮起,粮囤的轮廓在暮色中静静矗立。乔郓看着身边两位各有风采的女子——苏婉温柔细心,是他扎根阳谷的根基;王月瑶干练果敢,是他开拓济州的助力。
他知道,新政推广的路还很长,张万财的余怨、梁山的隐患、朝廷的变数,都是需要面对的挑战。但此刻,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感受着身边的默契与支持,他心中充满了底气。
晚饭时,伙房煮了麦仁红枣粥,还摆上了阳谷的特色菜:炒野菜、炖羊肉、新蒸的麦饼。陈先生、赵掌柜、刘老汉都来了,大家围坐在一起,聊着济州府的试点和阳谷的新规划,笑声和谈笑声在院子里回荡。
王月瑶喝着麦仁粥,赞不绝口:“苏姑娘的手艺真好,比济州府酒楼的粥还香。”
苏婉笑着给她添了一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