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站在营门高处,望着那座依旧巍然耸立、仿佛在无声嘲笑着他的坚城,心中五味杂陈。连日攻城,士卒疲敝,损折颇多,却未能撼动襄阳分毫。蔡瑁、张允凭借城高池深,以及城内尚算充足的粮草和复杂的人心,硬生生将这场“勤王”之战拖入了泥潭。
更让他心头沉重的是北方的阴影。斥候回报,曹仁的先锋骑兵已出现在新野以北,距离襄阳不过数日路程。一旦曹军主力抵达,他与刘琦这支本就力量单薄的联军,将面临灭顶之灾。
“必须尽快得到孔明先生!”刘备攥紧了拳头,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徐庶临行前的极力举荐,如同黑暗中的最后一盏明灯。他相信,唯有那位被水镜先生和元直都交口称赞的“卧龙”,才有能力扭转这绝望的局势。
他不再犹豫,留下张飞统兵继续对襄阳保持压力,自己则只带着简雍和数十名亲随,冒着寒风,再次踏上了前往隆中的路途。这一次,他怀着比前两次更加迫切,甚至带着一丝孤注一掷的心情。
隆中,草庐。
炉火温暖,茶香袅袅。诸葛亮跪坐案前,神色平静地看着对面风尘仆仆、眉宇间带着难以掩饰焦虑的刘备。他刚刚送走了秘密前来的“影”使者。天子的信更加具体,不仅阐述了“桐柏山”基地的现状和新军训练成果,更提到了对马超的初步安抚、对荀彧的暗中争取,以及对未来天下格局更具前瞻性的规划,尤其是关于如何利用即将爆发的更大乱局,在江南等地建立稳固根基的设想。
那幅“大同世界”的蓝图,以及背后展现出的缜密心思和强大执行力,让诸葛亮最终下定了决心。与辅佐一位虽有仁德却根基浅薄、前途未卜的宗亲相比,辅佐一位名正言顺、胸怀大志且已悄然布局的年轻天子,无疑是更符合他理想和抱负的选择。
“皇叔三顾草庐,亮感激不尽。”诸葛亮开口,声音清越,却带着一种疏离的客气,“然亮乃山野散人,疏懒成性,才疏学浅,实不堪驱使。前番皇叔驾临,亮已明志,愿耕读隆中,不闻外事,恕难从命。”
刘备的心瞬间沉了下去。他听出了诸葛亮话语中的决绝,这与前两次婉拒时留有余地的态度截然不同。
“先生!”刘备起身,长揖到地,声音带着哽咽,“备飘零半生,屡遭困顿,然兴复汉室之志,未尝敢忘!今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自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至于今日,困守荆北,进退维谷。唯先生胸怀韬略,有经天纬地之才,若能出山相助,则汉室可兴,天下可定!备虽愚鲁,愿倾心相待,言听计从,此生绝不相负!”
言辞恳切,几乎声泪俱下。若在以往,诸葛亮或许会为之动容。但此刻,他心中已有定见,更知时间紧迫。
诸葛亮缓缓起身,扶起刘备,叹道:“皇叔仁德,亮素来敬佩。然天命有归,非人力可强求。亮志已决,皇叔不必再劝。荆州之事,蔡瑁虽暂据襄阳,然其内部不稳,曹军将至,皇叔与琦公子联军于此,实非久留之地。依亮浅见,不若暂退江夏,依托长江,联结东吴,观望时变,方为上策。”
他这是在给刘备指一条生路,但也仅此而已。更深层次的谋划,关乎天子大业,他不能透露分毫。
刘备见诸葛亮心意已决,眼神彻底黯淡下去,一股巨大的失落和无力感攫住了他。他仿佛看到最后一丝希望之光,在眼前熄灭。
“既如此……备,不敢强求。”刘备声音沙哑,带着无尽的疲惫,“先生保重,备……告辞了。”
他踉跄着转身,背影在冬日的寒风中显得异常萧索。
看着刘备远去的身影,诸葛亮眼中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但旋即被坚定取代。他唤来弟弟诸葛均和一直侍立在侧的童子,快速吩咐:“速去准备,我们即刻离开隆中。”
“兄长,我们去何处?”诸葛均问道,他已知晓部分内情,但仍感突然。
“桐柏山。”诸葛亮吐出三个字,目光投向东北方向,“天子相召,潜龙待飞。”
几乎在刘备黯然离开隆中的同时,一队精干的“商队”也已悄然抵达隆中附近的山林,与诸葛亮一行人汇合。为首者,正是奉刘协密令前来的戏志才和赵云。
“孔明先生,在下已等候多时了。”戏志才拱手笑道,眼中带着欣赏与期待。他终于完成了陛下交付的这项至关重要、也是难度极高的任务。
赵云则是一如既往的沉稳,向诸葛亮微微颔首:“赵子龙奉旨,护卫先生前往基地。”
“有劳戏先生,赵将军。”诸葛亮还礼,神色平静,仿佛只是进行一次寻常的出游,而非决定未来命运的秘密迁徙。
没有过多寒暄,一行人迅速消失在暮色笼罩的山林之中,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仿佛隆中草庐从未有过那位名动荆襄的“卧龙”。
襄阳城下,刘备大营。
刘备失魂落魄地返回,带来的消息让本就低迷的士气更加涣散。张飞暴跳如雷,几乎要立刻点兵再去隆中“请人”,被刘备厉声喝止。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