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御驾亲征

刘协最终决定——移驾秭归,“御驾亲征”。

“陛下,万万不可!” 留守的户部尚书几乎是扑倒在地,声音带着哭腔,“秭归虽在荆州,然毗邻三峡,地近战阵,若有闪失,臣等万死莫赎!陛下乃国之根本,当坐镇中枢,统御全局,岂可轻涉险地?荆南新政初行,百业待兴,万千黎庶仰仗陛下,若陛下有失,人心顷刻崩散啊!”

他的担忧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文臣的想法。刘协不仅是皇帝,更是荆南这股新兴力量灵魂与旗帜,是“格物”新政的大脑。他若离开相对安全的后方临湘,前往风云诡谲的前线,带来的政治风险和不确定性实在太大。

兵部尚书亦面露难色:“陛下,从桐柏山抽调一万五千精锐,已是极限。关羽将军处压力骤增,若曹魏窥得虚实,强行南下,恐有不测。再抽调荆南四郡五千兵马,内部防务必然空虚。虽有余部驻守,然精锐尽出,若……若东吴不顾一切来犯,如之奈何?”

这是基于军事常识的合理担忧。多线作战,最忌兵力分散,后方空虚。

刘协端坐于御座之上,面容平静地听着臣僚们的谏言,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一份刚刚由工部呈上的、关于“雷霆-III型”火炮缩小口径、减轻重量以适应山地作战的试验报告。

待众人声音稍歇,他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诸卿所虑,皆为社稷,朕心甚慰。”

他站起身,走到那面巨大的沙盘前,目光如炬,扫过荆益交界处那犬牙交错的山川河流。

“然,诸卿可知,何为‘中枢’?”刘协自问自答,“中枢,非指一座固定的城池宫殿,而是决策与意志汇聚之地,是信息流转最快、反应最为迅捷之所在!如今,益州剧变,内应失联,奇兵悬于外,吴魏环伺于侧,战机瞬息万变。消息从秭归传至临湘,快马加鞭亦需两三日,一来一回,便是五六日!五六日,足以让一支孤军覆灭,让一场战役逆转,让一个战略窗口彻底关闭!”

他猛地转身,目光扫过众人:“朕坐镇秭归,非是逞匹夫之勇,亲冒矢石。而是要将这决策之中枢,前移至信息之源头!魏延所部之存亡,益州局势之走向,乃至江东、曹魏之反应,朕需要在第一时间知晓,第一时间判断,第一时间应对!在临湘,朕是隔岸观火;在秭归,朕是砥柱中流!此中差别,关乎国运!”

他顿了顿,语气放缓,却更显坚定:“至于安危……荆南之安危,系于益州之得失,系于前线将士之存亡!若益州败绩,精锐尽丧,纵使朕安居这兰台阁深宫,荆南又能安稳几日?曹丕、孙权,会给我们喘息之机吗?”

诸葛亮轻摇羽扇,适时开口,声音沉稳有力:“陛下圣虑深远,非臣等所能及。秭归地处西陵,控扼三峡,水陆通衢,确是当前局势下最佳之指挥所在。陛下移驾于此,一则可极大鼓舞入蜀将士士气,二则可快速协调荆益资源,三则对刘璋形成巨大威慑,使其不敢倾力围剿魏延将军。此乃以进为退,以攻代守之上策。”

庞统也立刻附和,鹅毛扇指点沙盘:“陛下,孔明所言极是!况且,我军此番动作,亦可迷惑敌人。陛下亲临西线,曹丕、孙权必以为我军重心全在益州,或可使其放松对其它方向的警惕,甚至……诱使其做出错误判断!”

刘协赞许地看了二人一眼,这就是顶级谋士的价值,他们能迅速理解并完善战略意图。

“抽调兵力之事,朕意已决。”刘协最终拍板,“桐柏山关羽部,抽调一万五千人,以熟悉山地作战之新军为主,由其副将统率,秘密西进。荆南四郡,抽调五千战兵,以驻防长沙、桂阳之老兵为骨干。此两万人,组成‘西征军团’,由朕直接节制。另,工部加紧调配,‘雷霆-II型’野战炮优先保障此军,至少配备二十门,弹药五百发!‘神臂弓’、‘雷火’罐、压缩干粮,足量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