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竹影扶疏

盛夏的匠人村,竹林葱郁,蝉鸣阵阵。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竹叶,在青石板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如同散落一地的碎金。铁柱站在新落成的“传统工艺数字馆”前,看着技术人员进行最后的系统调试,心中既有期待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数字馆是匠人村与李哲团队合作的最新成果,旨在用数字技术保存和展示传统工艺。然而,这个项目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争议。

“老板,数字馆今天就能正式对外开放了。”二狗快步走来,脸上带着兴奋与紧张交织的神色,“媒体记者都已经到了,但是...”他压低声音,“杨师傅他们还是不太乐意,说这是把活手艺变成死数据。”

铁柱的目光掠过不远处聚在一起的老匠人们,他们脸上的表情确实不太好看。他轻轻点头:“传统与创新的平衡从来都不容易。告诉媒体,开放时间推迟半小时,我先去和老师傅们聊聊。”

走到老匠人们中间,铁柱没有立即开口,而是静静地听他们讨论。

“你说这数字化有什么用?手艺是要手把手教的,不是存在电脑里看的!” “就是!我看这就是浪费钱!有这功夫不如多带几个徒弟!” “现在年轻人就喜欢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静不下心来学真本事!”

等大家说得差不多了,铁柱才温和地开口:“各位师傅说得都对。数字化确实不能代替手把手教学。”他话锋一转,“但是,它能帮助更多人体会传统工艺的魅力,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就像钓鱼,我们先得用诱饵吸引鱼来,才能教它们怎么上钩不是吗?”

这个比喻让老匠人们笑了起来,气氛缓和了不少。

杨师傅叹了口气:“铁柱啊,我们不是反对创新,是怕丢了根本。你看现在有些年轻人,光学电脑操作,连最基本的刀工都不过关。”

“我明白。”铁柱郑重地说,“所以数字馆的每个展示都会明确标注:这只是入门引导,真正学习必须拜师实操。我们还会在馆内设立‘真人示范区’,请老师傅们现场展示技艺。”

这个承诺让老匠人们的脸色好看了许多。

数字馆的开馆仪式终于开始。铁柱站在馆前,面对媒体和来宾,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这不仅是一个展馆的开放,更是匠人村发展理念的一次公开展示。

“传统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铁柱的开场白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数字技术不是要取代传统工艺,而是要让它被更多人看见、理解和热爱。”

他亲自演示了馆内的互动装置:通过VR设备,游客可以“亲身”体验雕刻的过程;通过AR技术,静态的作品会“活”起来讲述自己的故事;通过全息投影,已故老匠人的技艺得以重现...

最令人震撼的是“王师傅虚拟工作室”——通过AI技术和大量影像资料,还原了王师傅的工作场景,游客甚至可以与他“对话”,听他讲解工艺精髓。

杨师傅在体验后老泪纵横:“这...这就像老王又活过来了...”

开馆仪式很成功,媒体争相报道。但铁柱没有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果然,一周后问题开始出现。数字馆吸引了大量游客,但真正报名学习传统工艺的人却寥寥无几。大多数人满足于“虚拟体验”,不愿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实际学习。

更糟糕的是,网络上出现了“匠人村过度商业化”“传统工艺被消费”的批评声音。

铁柱召集团队紧急开会。会议室里气氛凝重,窗外的竹影在风中摇曳,仿佛也在为眼前的困境担忧。

“数据显示,数字馆的游客转化率只有0.3%。”林雪汇报时眉头紧锁,“大多数人只是来打卡体验,对传统工艺本身并没有深入了解的意愿。”

陈越补充道:“有些老匠人很失望,说数字馆成了‘娱乐场所’,失了传统工艺的庄重。”

李哲显得有些沮丧:“也许我的方向错了?科技不但没有帮助传统工艺,反而让它变得肤浅...”

铁柱沉默良久,目光扫过每个人焦虑的面孔:“还记得竹子生长的特点吗?前期在地下扎根,看似没有进展,实则是在积蓄力量。我们现在就在扎根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