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平将手术讲解完,大家取下VR眼镜,放在桌面。
整个手术,现在都了解得明明白白,没有人再提出问题。
“大家还有什么不同意见?”林医生要做最后的总结。
他知道,现在大家已经思路清晰,意见也真正统一,但是按照会议程序,还是必须问这么一句。
这个疑难病例,就像一个强悍的敌人,大家开始被打得狼狈不堪,溃败千里,现在杨平出现,给敌人迎头痛击,大家立刻重拾信心,聚集在杨平的麾下。
“大家还有什么不同意见?”林医生又一次提问。
大家都摇头,该问的都问了,没有不同的意见,现在都迫切想看这位中国医生的手术,他带领的团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团队,连奥古斯特医生提出做他的助手,都被他否定。
“如果没有不同意见,这个手术方案就确定下来。”林医生让会议秘书记录会诊发言及最后结论。
这些讨论记录都会载入病人的病历,作为手术的依据。
医学的任何一个决策不是凭空想象,必须有根有据,即使几十年后,都要经得起推敲。
椭圆形的长桌,围着的医生,都是在各自国家该领域内的顶尖专家,现在,大家看这个年轻的中国人,如同看外星人一样。
杨平泰然处之,毫不关心别人怎么看他,他心里一直在盘算手术的方案,在心里反复模拟手术,查漏补缺。
“手术的时机应该是越快越好!”奥古斯特催促。
密尔顿意见不同:“监测血浆D-二聚体,如果一直维持正常水平,说明暂时可以等待,如果有升高趋势,立刻手术。”
血浆D-聚体是血液中的一个生化指标,如果正常,可以排除身体内的血栓,一旦升高到某种程度,就要考虑体内存在血栓。
血栓一旦堵塞脊髓供血血管,引起脊髓缺血坏死,相当于脊髓中风,要进行溶栓处理,增加治疗的难度,而且这种溶栓的效果还不好,脊髓缺血就意味着不可逆的瘫痪。
这是一个矛盾,快点做当然好,但是无论是林医生、黄医生,还是奥古斯特、密尔顿来做助手,杨平对他们都信心不足,最起码不熟悉。
手术推迟做,有产生血栓的风险,疾病发生一旦越过某个临界点,就会引起质的改变,这个临界点在哪,现在不知道。
杨平反复权衡利弊,分析郭敬尧的病情发展轨迹,最近的血浆-D二聚体值,最后决定,动态监控血浆-D二聚体,一旦有上升趋势,立刻手术,如果维持原来的水平,就等待自己的团队过来。
这个手术最关键的步骤,需要一个优秀的助手帮助,这样可以减轻术者的压力。
这边在进行术前讨论,与此同时,三博医院正火速组织团队奔赴马来西亚,夏院长亲自指挥,调派医院办公室一位精通英语的办事员带团。
省级三甲医院,人才济济,医院办公室的年轻办事员祁雅南,硕士研究生毕业三年,读书时是学生会干部,活动能力非常强,加入三博医院后,没有干临床,转行从事医院行政工作,在医院办公室任职,她英语听力口语非常好,是医院翻译部兼职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