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炉子是不是有些旧了?”
何雨柱指的炉子就是‘洋炉子’,就是铁铸的炉子,可以安装烟囱的,老北京人都叫做‘洋炉子’,据说是最早是进口的,所以有个‘洋’字,但后来都是自己造的,大家都叫顺口了,就还带着‘洋’字。
一大爷笑着说道:
“不旧了,这都才用了三年,要不是煤球换成了蜂窝煤,大家用的炉子还不是这个呢。”
之后一大爷给何雨柱讲了四合院之前用的炉子。
因为煤球制作的困难和效率慢等问题,蜂窝煤问世后就取代了煤球,占据了市场,大家都开始用蜂窝煤,这也就代表着得换烧蜂窝煤的炉子,之前的炉子是专门烧煤球的,倒也有两用的炉子,但却是并联在一起的炉子,很少见。
之前烧煤球的炉子是铁皮的简易炉子,炉盘呢,是薄薄的正方形,炉口很小而且没有火圈,当然也就不能外接烟囱管子。整个炉子是铁板铆接而成,制作非常的简单。
首先用2mm厚的铁板,四边加头号豆条成炉盘;用铁板卷成直径30cm、高50cm的炉体。然后将炉体与炉盘铆接,四角用铁板条连接,既用以加固,又成为炉腿。炉底固定四五根铁条用以漏灰,上有圆孔,可以用火筷子擞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就是因为工料都少,所以这种炉子很便宜,优点呢就是是轻巧,上火快,吃饭,取暖都能有效的解决。
人们每天早上起来生炉子。生炉子首先要先将炉膛内的三煤倒出来,先放上一层易燃物,再放一层细柴火。点燃后再放入大块的劈柴。等到燃烧稳定后,再放入煤球,用拔煤罐拔上炉口。当浓烟升起就预示着炉子升起来了,就可以烧水做饭了。
冬天取暖则要等到蓝火苗没有了,才能搬到屋里,不然就会一氧化碳中毒。
这是之前用的那种简易炉子,专门烧煤球的,现在大家都换成了烧蜂窝煤的炉子。
‘洋炉子’有不少的样式,但家庭用的都是‘花盆炉子’,分大,中,小,三种规格,由四个部件组成:炉盘,烟囱,炉腔,炉底盘。
炉盘很简单,就是最上门的‘开口’,上面放火圈,一圈一圈的,封闭炉子。
烟囱就是炉腔引出一口拐口,然后连接烟囱管子,将蜂窝煤燃烧后的烟导向屋外,这也是‘洋炉子’能直接放在家里的原因,这样就不会有浓烟出现在屋里。
炉腔分为上下两部分,中间是用镂空的盖子分割的。上半部分是烧蜂窝煤的地儿,下半部分是炉门,炉箅。炉门是封闭炉子,防止浓烟出来,炉箅是用来盛放蜂窝煤燃烧后的煤灰,烧完后拿出来就可以处理掉,很方便。
做饭的时候也很方便,直接用火钩子把火圈挑起来,然后把锅坐到炉盘上,受热面积很大,烧水做饭最适合。
现在四合院大家伙用的都是这种‘洋炉子’,估计成色应该都差不多,何雨柱心想一会自己也应该安装一下,要是有什么问题,比如漏烟,火烧不旺等问题,那自己就换一套新的,反正用不了多少钱,又何必忍受这个‘折磨’。
一大爷挥手道:
“行啦,别说了,把东西抬到老太太屋里吧,咱俩一起,这炉子虽然不重,但一个人的话容易弄脏衣服,管子一会儿再来拿吧。”
何雨柱点头,和一大爷两人一人抬着一边,朝后院搬去。
把炉子放到老太太家门口,然后又回去拿了烟囱管子。管子倒是看着还好,不是那种铁锈斑斑的样子。
安炉子前得先清理炉子和烟囱管子,一大爷负责清理炉子,何雨柱则开始清理管子。
老太太家的管子不多,就是三截,两个拐角,清理方法也很简单,就是用棍子轻轻敲到管子,然后里面的灰就会掉下来。
如法炮制,何雨柱很快就清理完了烟囱管子。
在何雨柱清理管子的时候,后院不少人都听到了动静,走出家门看到是准备给老太太安装炉子,有人想帮忙,但一大爷说人手够了,就停下了脚步,但都没走,在一旁看着,不少人也都认为是时候装炉子了。
温度一天天地下去,确实是时候了。
择日不如今日,刚好现在没事干,大家纷纷回家,也搬出来自家的炉子,开始清理炉子,准备安炉子。
何雨柱看到这里忍俊不禁,这,安炉子还要抄袭啊,真是活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