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44年,正值元朝正至四年,苏星云格外从容。他并不理会外界的风风雨雨,只是安心地经营着自己的种田大业。
在顺江而下的船只的忙碌景象中,可以看到大量的物资被运送到如东分基地。如皋县的两万人口,在苏星云的精心组织下,正有条不紊地将他们的劳动力投入到各项生产活动中。这些新增的劳动力,不仅为苏星云的领地带来了活力,更在他的体系下创造了源源不断的财富。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星云掌握的人口数量正在不断攀升,已经接近一百万这个重要的关卡。而与此同时,整个元朝的人口大约在六千万左右。当然,古代的统计数据总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流动人口往往难以准确计算。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可以酌情考虑,将元朝的实际人口数量向上调整一千万。
在安徽地区,人口数量大约在四百万到五百万之间。而苏星云此时所占领的土地,仅仅是安徽地区的十分之一。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他的领地却吸纳了安徽四分之一的人口。这些人口,原本是被蒙元贵族驱赶得四处流浪的汉族自耕农。在过去,他们可能会选择一片抛荒的土地,艰难地维持生计。但现在,他们却像潮水般涌入苏星云的领地,仿佛这里是一个安全的避风港。
苏星云之所以能够吸引如此庞大的人口,得益于他近年来大力修建的水利设施。这些水利设施不仅改善了领地内的农业生产条件,还使得粮食产量得到了显着提升。因此,尽管领地内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但粮食供应却依然能够自给自足。
然而,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和农业技术的日益成熟,现有的农业人口已经将领地内的耕地全部开垦完毕。这意味着,新来的劳动力已经无法再从事农业生产,他们需要逐渐向工业人口转变。苏星云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开始着手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为这些新来的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苏星云的领导下,他的领地逐渐变得繁荣昌盛起来。不仅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呈现出蓬勃生机。这片曾经被蒙元贵族忽视的土地,如今却成为了汉族人民向往的家园。
随着苏星云不懈努力地推动识字率,使用简体字的人群在江淮大地上迅速崛起,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这一群体的增长速度之快,单从人数上看,已经迅速逼近甚至有望超越当时整个中国的士族群体。苏星云在领地内推行的扫盲教育成果显着,仅需三个月就能让学习者掌握400个汉字,这样的速度简直令人惊叹。这种高效且大规模的识字教育方式,宛如工业化生产初级工人的模式,只有在汉字文化圈内才能得以实现。
在中国,认识600个汉字的人通常不会被视为文盲,他们具备基本的读写能力,能够融入社会生活。然而,在英国,如果一个人只认识600个英语单词,那么他几乎可以肯定会被认定为文盲。这是因为拉丁语系的常用单词数量庞大,最少都有上万个。相比之下,汉字的简洁性和高效性在这一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进一步来说,在英语国家,一个人即便通过了6级英语考试,掌握了6000个单词,他的英语水平可能仍然不如美国乡村大妈。这并不是夸张的说法,而是反映了英语单词数量的庞大和学习的难度。在这样的背景下,苏星云在江淮大地推行的简体字识字教育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如皋县的建设工作进展得如火如荼,很快便取得了显着的成果。随着晒盐场的正式投产,第一批质优价廉的盐被顺利运送回了小黄洲。这不仅为苏星云的领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更为后续的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苏星云的领地内,有一群热衷于化学研究的科学家。他们整天泡在实验室里,捣鼓着各种化学反应。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在尝试合成硫磺和盐酸的过程中,意外地得到了碳酸钠这种副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化学仓库中积累的纯碱数量越来越多,当苏星云第一次看到那一堆堆洁白的纯碱时,他顿时感到有些凌乱。
苏星云本人是从高考战场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对于化学领域的一些基本知识自然也是有所涉猎的。他曾经听说过侯德榜这位伟大的化学家为中国化学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侯德榜不仅成功攻克了西方国家长期垄断的制碱法,还在此基础上发明了更为高效的联合制碱法。然而,由于当时苏星云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备考上,他只是大致浏览了一下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并没有深入研究和记忆。
尽管如此,苏星青还是清楚地记得,无论是侯德榜攻克的那种制碱法,还是他后来发明的联合制碱法,都需要使用氨气作为原料。然而,在苏星云的领地内,目前连一个合格的高压钢瓶都难以制造出来,更别提储存和使用氨气了。在这种情况下,苏星云不禁对自己过去的思想产生了一些怀疑,觉得自己是不是太过教条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