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为经济发展命脉而战斗

在这场涉及跨省的官司风波中,江北行省的态度显得异常一致,他们选择了沉默,将这个棘手的难题直接抛给了当时的宰相脱脱。作为刚刚执政四年的脱脱宰相,面对江南这场纷繁复杂的混事,他感到无比头疼。他深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只有真正执掌过权柄的人,才能深切体会到治理国家的种种艰辛与不易。

就在此时,黄河也开始闹起了脾气,频繁泛滥成灾。北方的广大农民因此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对于元朝统治者来说,汉人的生死或许并不在他们关心的范畴之内,但关键在于,今年的税收将会受到严重影响,进而成为朝廷亟待解决的大问题。江南地区作为税赋的重中之重,每年三百万石的海运粮食对于维持国家财政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

脱脱实在不愿意在这个节骨眼上再添乱子。他心里清楚,如果此时再将苏星云这只战斗力强悍的反贼逼反,那么对于苏杭等地的鱼米之乡将会造成何等严重的破坏。更不用说,一旦海运漕运被截断,华北地区的粮食供应将会陷入困境,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动荡。

实际上,尽管苏星云此刻的行为显得有些混账,但在脱脱看来,这并不是什么天大的事情。想当年,蒙古贵族们为了争夺权力,带着自己的部队互相攻伐,那也是家常便饭。正是在那个时期,元朝的权力开始逐渐落入蒙古大贵族们的掌控之中。而如今,苏星云所做的事情,只不过是在打破这种垄断局面罢了。

虽然苏星云嚣张地歼灭了镇江大营,但他毕竟没有直接攻占城池,也没有向朝廷正式宣战。因此,在脱脱看来,这件事情还有回旋的余地,不必急于下定论。

江北行省对苏星云的招安之举,实际上也得到了脱脱宰相的默许。苏星云虽然实力不俗,但他并未占据县城,也没有抗税行为,对于久享安乐的蒙古朝廷而言,耗费大量财力去对付这样一个相对乖巧且有一定实力的势力,并不划算。况且,苏星云的势力已经开始向海上发展,不断地将人口运往海外,这样一来,作为一个地方势力,他的威胁性已经大大降低。

元朝目前对苏星云的唯一期望,就是希望他的控制地盘不再继续扩大。幸运的是,这个目标似乎已经达成。脱脱宰相还敏锐地注意到,这次冲突其实是苏星云的船队在顺江南下的过程中与镇江的守军发生的。苏星云作为一个渴望自我流放的反贼,竟然还有人试图将他留在自己的地界上,这让脱脱对江南的势力感到颇为无语。他心想,即便是成吉思汗那样的伟大领袖,其征战也主要是为了夺取敌人的财富,而非单纯为了消灭敌人。

然而,尽管如此,脱脱还是不得不对江浙行省进行安抚。于是,一份和稀泥的公文应运而生,大致表达了朝廷对两个行省之间冲突的态度:朝廷不愿意直接插手双方的纷争,希望他们能够自行解决问题。但同时,朝廷也明确划出了底线,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得破坏朝廷的根本利益和稳定。江浙行省在接到朝廷的和稀泥公文后,终于明白了朝廷在这件事情上想要保持中立的立场。同时,他们也领悟到了朝廷默许了他们在一定范围内的行动自由。于是,江浙行省迅速做出反应,派遣了三个骑兵千人队在泰州西南登陆,然后笔直地朝着如皋县方向疾驰而去。

苏星云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也立刻做好了应对准备。他调集了一千名装备精良的手枪骑兵驻守如皋县,同时召集了两千名共和军士兵以及四十门火炮。自从上次大规模火器战争结束后,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和生产发展,苏星云再次积累了充足的战争物资。对于消耗量巨大的火器战争,苏星云现在可谓是胸有成竹,仓中有货,心里一点也不慌乱。

江南地区目前并没有发动一场大规模战争的打算,而对于这种类似于小军阀之间的局部战争,苏星云更是有着充分的信心和把握。

自从上次湖东会战之后,苏星云深刻认识到了骑兵在斥候战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他大力扩编手枪骑兵队伍,将其打造成一支机动力量。如今,这支骑兵队伍在战场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骑兵身穿锻压胸甲,外面再裹上一层经过完整加工的藤甲(相较于水兵所穿的藤甲,他们的藤甲多了一道桐油加工的步骤),这样的装备使得他们在与来犯江南骑兵的交战中占据了极大优势。战斗结果显示,他们的战损比例达到了一比二十,这意味着每损失一名苏星云的手枪骑兵,对方就要付出二十人的代价。而且,元朝骑兵所受到的子弹打击几乎都是致命伤或重度残疾,反观防护精良的苏星云手枪骑兵,大多数只是受了轻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