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山东争夺战

1900 年六月之前,清朝对义和团一直维持着镇压的态势。正如李鸿章所感慨的那般,华洋冲突多数源于教案。八国联军实际上是一场针对外国人的农民起义。清朝发觉镇压无果,且自己并非义和团的主要攻击目标,干脆就放任义和团去对付外国人。

然而,外国人在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解救使团,解决完义和团之后,并非就此恩怨分明地离开,而是连同清政府一并教训,还进行了一次抢劫。

就在此时,清朝上下分裂的迹象开始显现。袁世凯在山东将其武毅军扩军至五万人,已初具北洋的规模。袁世凯在山东镇压拳乱成效显着,赢得了各国使节的赞誉。可山东的义和团没了,便转移到了河北一带。义和团在河北大规模扩张,清朝在河北的镇压部队连连败退。

义和团从山东败退至河北并壮大的转折点发生在涞水县高洛村。清军派兵前去镇压,结果前去镇压的部队反倒被数千义和团消灭。几天后,人数是此前十倍的义和团三万人攻占了第一座州城涿州城。到了五月末,义和团已无法剿灭。各国一方面严令清政府剿灭义和团,另一方面派保护部队进入京城。

这时候,英国实在是感到无奈。在英国的全球战略中,此刻的中国不该乱。中国一旦混乱,旁边的日本和俄国就可能入侵中国。一方面,俄国在远东势力的扩张会威胁到英国在长江流域的势力;另一方面,俄国把注意力放在东方,工业产值日益提升的德国就没人牵制了。可清朝的作死行为让英国人极为无语。他们调来了对外国军队充满敌意的甘军驻防北京。随后,发生了日本使节被甘军残忍杀害的事件。

苏星云对日本人本就没什么好感,但对于此事,他也觉得是中国理亏。毕竟日本当时还未打过日俄战争,在世界上没什么发言权,杀了日本的使节也没造成多么重大的事。真正的借口其实是克林德事件。

在这个位面,苏星云发现了吸血鬼参与的痕迹。首先,克林德擅自拘捕路过使馆区的义和团员,这是胶州湾的血族势力安排的。其次,克林德带着部队和甘军在北京巧遇交火,也是由一个血族打扮的士兵先开枪的。苏星云观察到这一切,基本确定事情已经没有缓和的余地了,于是回去安心备战。

就在克林德事件发生的第二天,清朝急电李鸿章和袁世凯进京,希望这两个掌握强大军力的实权者能帮忙一把。可惜,两人都知道清朝这次屁股太脏,不敢前来擦屁股。

慈禧为首的清朝中央在这个时候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发现整个南方已经不在控制之内。慈禧也不知道清朝能不能撑过这一关。至于镰锤社?慈禧现在看整个南中国的大员跟苏星云一样都是混蛋,自己的老家都要没了,南边的财务赋税之地?反正南边已经不再掌控了,那就不管了。再加上慈禧在剿灭维新派的时候想杀的人都被各国公使送走了,所以越想越来气,决定对义和团进行招抚,准备依靠义和团阻止外国军队进驻北京。

当外国军队进驻北京的时候,苏星云已经宣布四省动员令,二十万军队开始在淮北一带集结。在镰锤社的会议上,苏星云开始宣布即将到来的战略计划。这时候,相当一部分在经济建设上的人对苏星云即将对山东一带进军的行为有所质疑,认为清朝已经烂掉了,镰锤社这次只要坐岸观火就行了,没必要把自己陷进去。

在会议上,苏星云树立了一个良好的风气,鼓励大家提出不同的观点。对于这种质疑,苏星云听后确实有一丝犹豫。按照战略来说,八国联军这次进攻北京在未来没有威胁到镰锤社的能力,镰锤社主动占领山东会承担防御外国的压力。种种因素总结下来,继续低调发展才是正道。

就在苏星云觉得要放弃这次主动战争行动时,他发现镰锤社高层决策人员现在看着自己下决定的神色很熟悉。苏星云想起来了,这个神色和自己与三十人谈心时决定先积累势力后造反的表情是一样的。现在镰锤社高层反对这次战争的原因是对洋人没有底气,希望继续积累实力,能拖一时是一时。

苏星云敢肯定,只要自己下决心停止这次主动进攻的行动,肯定很多人会舒一口气。

这并非战略游戏,而是一场真正的战斗,无需过多揣摩人心。苏星云开始反思,为何红军能在历史上胜过民国?归根结底,是决心。红军发动全国之力,勒紧裤腰带,不惜一切代价推动大教育和工业化。即便在建国后面对世界第一强权,依然有决心与之抗衡,一个命令便有无数的英勇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