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9章 中心思想

法华寺住持观点奇特的一番解读着实是让不少人都眼前一亮。

要知道,自从乐弦写的《西游记》火了之后,受到影响最大的自然就是作品中受益最大的佛教了。

原本没啥人关注的佛教一下子从一个小教派变成了众所周知的教派。

而佛门扛把子法华寺更是抓紧时机,把佛门和《西游记》中的佛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各种教义背景都绞尽脑汁的往上面靠。

现在他这么一说,不少人倒还真的被他说服了,继续饶有兴致的看着法华寺住持接下去的言论。

“……讲完了《红楼梦》的主要思想后,我们回头再看剧情,此刻全书的剧情脉络就比较清晰了。

乐弦先生先是创造出一个繁华盛景让人们执迷其中,把尘世间那些最诱惑人的场面该经历的全都经历个遍,然后再让繁华落尽,引导人们迷途知返,认识到万物无常本性、因缘生灭、终不可得,而生出离心,开悟见性,找到自己的本性初心,即佛性!

也就是全书的中心论点要说的就是佛法,讲的是佛理,意在劝天下人放下贪心欲念,不要再贪执世间的利益而不能自拔,应该尽早发心去修行。

修什么呢?一是修好世间法,做好今生的事情,二是修好出世间法,准备好来生的事情,不同人要根据自己的因缘和能力去修。

《红楼梦》里的亭台楼阁、衣物装扮、言谈举止等每一个细节都描写到极致,让人叹为观止,为啥要描写的这么细致呢?

目的就是要让读者执迷其中,如果没有迷进去,那也就没法在后来引导人们迷途知返,看破这红尘世间的万物无常本性,生出离心。

前面铺垫不好,那全书的中心论点主旨内涵就没法讲了。

为什么《红楼梦》以男女情爱为依托展开剧情主线,是因为入佛道之门修出世间法最难断的就是淫欲心,即性欲和情欲。

男人更难断性欲,女人更难断情欲,人的本心佛性最容易在淫欲心中迷失,而这恰恰是跳出三界永脱轮回的关键所在。

佛法的《楞严经》有云:“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所以才要以这个主线展开剧情,以度化世人应该尽早断除淫欲心,这样才能更容易修出世间法,入佛道之门。

即使是不入佛道之门,约束好自己的淫欲心也能避免很多灾祸,有助于修好世间法。

乐弦先生创作《红楼梦》一书的用意就是,教化世人修身修心,切勿迷在人的贪念执心中无法自拔,世间一切功名利禄、人间情爱都不该过于执迷,要适可而止。

贪念执心容易惹祸上身,令人烦恼不断,不得解脱。

世人若能修身修心,迷途知返,人生还可以重头再来,未来可期!

《红楼梦》里为啥会有那么多美女死去?佛教断除淫欲心最有效的办法是作白骨想。

剧中有一个情节:贾瑞对王熙凤朝思暮想,意乱神迷大病不起,有一道士送其一面宝镜,只让他看反面(白骨),说可以治愈其病,可是贾瑞不听非要看镜的正面,一看是美人王熙凤,遂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以致精尽而亡一命呜呼。

那么多美女死去用以警示世人,女人无论多美貌也终会化为白骨一堆,不值得为其意乱神迷!

另外,也以那么多人的死去警醒世人,万物无常生灭,人的生命时间极其短暂(佛家管这叫暇满人身难得),不要迷于五蕴六尘浪费时间,还是尽早生出离三界之心,入佛道之门,修出世间法,才是权宜之举!

书中,贾宝玉丢失了脖子上的玉石,妙玉扶乩:“噫!来无迹,去无踪,青埂峰下倚古松。欲追寻,山万重,入我门来一笑逢。”这里说的“入我门来”指的就是佛道之门。

不得不说,乐弦先生不愧是写出了《西游记》的大文学家,对于我佛门思想和教义经典即使是贫僧都望尘莫及,佩服佩服。”

一篇观点有理有据,条理清晰,而且还搬出了佛门的文献。

别说是读者们了,就算是乐弦见了都以为自己就是为了佛门写的《红楼梦》。

总之,法华寺住持的言论吸引了一大批读者的支持,甚至不少读者因为这两本书的缘故开始对佛门产生了好奇。

不得不说,法华寺能成为佛教扛把子不是没有原因的,就单单住持这啥好事都能往佛教身上扯的本领就可见一斑了。

然而,这两部分读者并没有包含所有《红楼梦》的读者。

自然有不小一部分读者总感觉有些不恰当。

是,不管是钱老爷子的‘万艳同悲’悲剧论还是法华寺住持的‘求佛’论都有一定的道理,可是,还是太片面。

是的,就是片面,因为《红楼梦》的内容太多了,不管是谁,当他每次看完一遍《红楼梦》时心中都会有不同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