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空间站发射

周世航礼貌的跟摄像机打了声招呼。

“我们都知道,周先生您是在麻省读博期间突然放弃了学业,转而回国加入了行星科技,一入职就成为了技术总监直到今天,能问一下您当时为何要放弃学业呢?”

周世航心想当然是因为重生了,又有了系统,这不赶紧回来干事业,难道又要重复上一世病死吗?

但这些却完全不能和人言语,咳嗽了一声酝酿了下情绪说道:“直接原因当然是我的大学同学,现在行星科技的CEO唐禹哲力邀我回国做商业航天,这比起在学校里读博,更能展现自己的实力。

其次就是我一直都记着2018年2月7日,马谊朗成功将重型猎鹰火箭发射并回收,当时三枚一级火箭的回收直播画面,直到今天都时常出现在我的眼前。

那时候我便意识到了,真正的太空航行技术已经成熟,全新的风口即将形成。我个人考虑再三决定还是要搭着这个风口,去看一看人类未来的边疆。”

秦毅听着周世航的话,撇了撇嘴,这话说的冠冕堂皇,可是不多见。

林风听着回答很是满意,这高度直接上升到了人类,又继续问:“那么周先生,能大概讲一下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决心研究可回收技术的呢?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在您回国后的次年,行星科技就完成了可回收火箭的首次成功。”

周世航想了一下,说道:“其实可回收技术早已经在20世纪50年代由德国火箭专家冯·布劳恩提出,我国的钱佬也于上个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可重复使用的运载工具。

可以说在火箭科学界,一直在寻找实现可重复使用的火箭技术,但受限于精密制导控制系统的发展,一直没有什么大的水花,同时伴随冷战结束,航天界一下子失去了大量经费支持,进入了瓶颈期。

真正的突破应该是spaceZ的工程师在2012年发表的论文,Lossless Convexification of Nonconvex Control Bound and Pointing Constraints of the Soft Landing Optimal Control Problem(对最优软着陆问题中非凸的控制约束和朝向约束进行无损凸化)。

通过控制学对火箭的着落优化有了更详细的思路,才使得spaceZ成为了世界第一家完成可回收火箭的公司,而我也是从那篇论文中获得的启发,开始着手研究可回收技术的。”

林风蹙眉,这可全是对米国和spaceZ的吹捧啊,现在这个时间节点处理不好可能会引发一波小小舆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就听着周世航继续说道:“经过多年的学习研究,我对火箭控制学的想法也在逐渐有了新的想法,特别是使用神经网络对大量数据进行学习后进行大型推理问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做出预测,使得后来者可以通过快速多次迭代试验,找到问题最佳解决办法。

正是依靠着利用大数据推理问题流程,才使得我们可以在短短一年内,实现可回收技术的突破。如果你去过我们公司总部附近了解下,就能知道我们在短时间内做过多少次试验,大量失败的试验让我们获得了同行内难以匹敌的数据库容量,也是基于此,我们才开发出了可回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