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是人人的爱好,但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出来就会成为永久的记忆。
例如《游青龙镇》“青蒿嘴上创繁华,野舍山村映满霞。农具齐全翻历史,青龙古镇访王家。”
青龙古镇位于太原市阳曲县与尖草坪区相邻的侯村乡,是地处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交界处的一个古老的村落,原来因为长满旺盛的青蒿,村庄取名叫青蒿嘴,青龙古镇的传说故事丰富多样。相传王家发家史中,?王道金在青蒿嘴开了车马大店黑马窑,因诚实守信、待客热情而名气渐大。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经过青蒿嘴时寄放了不少的物资,王家凭借这些物资修房、置地、做买卖,最终盛极一时。此外,青龙镇还与?慈禧太后有关,传说慈禧太后在逃难途中曾驻足青龙古镇,对当地的风光赞不绝口。王家为大清捐银百万两,皇家赏赐“百万绳中”匾额和绣有“青龙”图案的大旗,从此青蒿嘴更名为青龙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青龙古镇是一处集军事、古建、园林、庙宇、祠堂、古道、地道于一体的北方明清古建筑群,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晋商的聚集地之一,也是通往西北地区的交通要道,在明清时期,由于战乱和经济不景气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农民被迫离开家乡前往外地谋生,青龙古镇成为了他们重要的中转站,因此,这里一度繁荣昌盛,成为了一个商贸重镇。
青龙古镇曾经是一个热闹非凡的地方:街道两旁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客栈、酒楼等设施齐全,供来往商旅住宿和用餐;集市上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然而,这一切都发生在过去几十年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青龙古镇渐渐地走向新的发展时期,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其中有一个农耕时代的展览馆,展出了各个时代的农业所用的农具。
《蒙山游》“青山静静游人少,仙乐悠扬杂念消。流水潺潺心洗净,大佛不语善为高。”这首诗歌记载了何家杏和学校老教师们在蒙山大佛刚刚揭开面纱时,就去拜访此地的真实感受。
|蒙山大佛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距今已有约1500年的历史。它是中国北朝时期体量最大的摩崖大佛,原是蒙山开化寺后的摩崖佛像。唐代多位皇帝如唐高祖李渊、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等都曾来此礼佛。元朝末年,蒙山大佛被毁坏,直到1980年在太原市地名普查中才重新被发现。蒙山大佛外露的胸颈部分高17.5米,宽25米,颈部直径宽5米。唐代记载其高度为“二百尺”,按唐代的普通尺计算约合今63米,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之一。大佛的头部在元朝末年被毁,现存的头部是后人新凿的,与原来的佛身结合在一起。
《三访锡崖沟》“初临挂壁敬愚公,再访农家集贸兴。穿越深峡飞瀑醉,变迁一路沐春风。”
三次访问锡崖沟,每次感受有不同,第一次是被愚公精神感动,第二次是看到的农贸市场兴隆的景象,第三次是通过隧道进入,被障谷美景所感染。这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缩影。
锡崖沟景区位于王莽岭景区南端四周落差1000多米的深谷之中,该区山陡沟深,地势险恶,峭壁环列,由于天险阻隔,沟中二百户人家几乎与世陷于隔绝。1962年,沟里人不甘闭塞,向大山宣战,历时三十年,两代人在村西绝壁上凿出一条长7.5公里的挂壁公路,这条公路是锡崖沟村民用钢钎、铁锤等原始工具开凿而成的,是中国乡村筑路史上的奇迹。挂壁公路在悬崖峭壁上贴壁而凿,相隔十余米旁开一侧窗,以便取光和施工。从远处望去,这些侧窗勾勒出隧洞的走向,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这条公路不仅改变了锡崖沟人的命运,也成为了旅游的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在锡崖沟挂壁公路的建设过程中,村民们展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他们克服了自然条件的限制,用汗水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壮歌。这条公路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被誉为“新中国60大地标”之一。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只要留心,也会有精彩的内容,为我们提供练笔的机会:有一天早晨,拉开窗帘,推开窗扇,看到窗外的绿色的藤萝爬满护栏,并且有的还正想探头伸进家里来,莫非是因为我经常给它浇水的缘故,想要报答滴水之恩,看来植物也是有灵性啊。知恩图报的意境渗透其中。生活中只要做个有心人,时时都会有灵感。事事可以做文章。因此便有了《绿藤》这首诗歌。
“绿藤墙外自由爬,欲待推窗探我家。滴水无心它有意,藤萝默默送香花。”
为了保持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清晨都会在小区周围散步锻炼。在春天这个美好的季节里,我目睹着春日景象每日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内心充满感慨,于是自然而然地创作出了《春天六景》这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