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大奖赛盛行,连教学杂志也不例外。有本《语文导报》杂志,不知现在是否还在出版发行了,但1986年上半年,还是很红火地热闹了一下——举办“全国初中语文教材教法研讨大奖赛”,鼠人还有幸中奖了,并且一连获得三本证书,外带50元奖金。
那个年头,50元,与鼠人一个月的工资52.5元基本相当啊,拿到现在来看,也还不错,毕竟只是个三等奖。如是一等奖,换算到现在,也该是万元大奖了。大奖赛,真还是“名副其实”的噢!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1986年,春季开学上班不久,新来的杂志《语文导报》刊登了“全国初中语文教材教法研讨大奖赛”的公告和试题。当时,学校办公条件改善,鼠人所在的初中组的语文老师在一个办公室办公。教研组长叶老师征求大家的意见,是否参赛。看着这“全国”、“教材教法研讨”的名头,老师们都有点发怵。叶老师心里早有想法,说:“我看这题目,不少是选择和填空题,我们大家可以各自先做,然后一起研讨,得出共同认可的答案,也许就比较接近‘标准答案’了。至于后面真正带研讨性质的题目,那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自行发挥吧,这种题如果答案也一致,就不好说了。虽然这比赛名头大,我们重在参与,得奖不得奖不是我们考虑的,在参与中有所提升,就是最大的收获!”教研组长水平就是不一样,话讲的入情入理,方法可行,大家一致赞成。
很快,基础题做好了,答案推敲了,确定无误了;而教学设计之类的探究研讨性题目,以鼠人的资历,显然不占优势。他没太多犹豫,凭着第一感觉,大胆设计,干脆利索表达。然后就把答案页裁下,装到信封里邮寄了。寄走后,鼠人脑子里根本没再挂念这件事,其他老师猜想也没多把这放在心上。全国比赛,获奖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况且这是初赛,寄个答案就能获奖啊,真是天晓得呢!可意外的是,六月份,放暑假前鼠人收到了《语文导报》编辑部的信,还附了最近一期的杂志。信中说,“由于技术原因,原计划的复赛比试取消,就以初赛成绩作最后结果,你获得了全国三等奖。”杂志上有一页专门登了获奖名单,人数不多,鼠人的名字赫然列于其中。
意外,十足的意外!全办公室的老师皆愕然。须知,鼠人是才来任教4年的教学新手,办公室里就数他教龄最短,资历最浅。像教研组长叶老师,20多年教龄,公开课经常上,教学效果好,很受家长欢迎,带领大家一起做题,真正的业务领导啊,没有获奖,却让自己得了。除了喜出望外,还实在有点说不清噢!不过,细细想来,如说一点原因没有,也不实际。这几年中,鼠人看了于漪、钱梦龙等不少语文特级教师的书,教学思路和方法很受启发,答题时,几篇提供的文章的教学设计,他突破传统教法的框架,奇思妙想,大胆创新,反正不受实践检验,就看评委老师是否认同了。这种洒脱和狂放不羁也许正是初出茅庐的年轻老师的优势吧!
人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当年秋学期开学后,美好的感觉延续了相当一阵时。汇款通知来了,通红的获奖证书寄来了。奇葩的是,证书还一本接一本的来:第一本收到不久,合肥分院教育处打来电话,说让去拿证书,虽然诧异,还是连忙赶过去,同样的牛皮纸信封,同样的证书封面。我说:“这我已经有了。”打开一看,内瓤很不一样:“中科院合肥分院:你院子弟学校陈童同志在本刊举办的‘全国初中语文教材教法研讨大奖赛’中荣获三等奖,特此通知。谢谢你们的支持!《语文导报》编辑部一九八六年九月”。噢,原来还感谢单位支持,单位从来没有收到过这样的证书,也不知保存在那一方面的档案中,还是给鼠人了。回来没几天,又有HF市教育局的电话打到校长室了,转告鼠人,让去教育局拿证书。鼠人趁着没课的下午赶过去,教育局教研室有关领导也拿出了一本红彤彤的证书,封面与鼠人已有的两本一模一样。这时他明白了,还是大奖赛的,打开看,果然,除了开头称呼换成“HF市教育局”,下面的学校名称改为“中科院合肥分院子弟学校”,其余与给“合肥分院”的措辞完全一样,也是对教育局表示感谢的。
其实,合肥分院也好,市教育局也好,他们压根儿都没有关注、支持鼠人参加这项比赛。真正给鼠人帮助支持、提供机遇平台的是语文教研组和身边的同事。所以,这给教育局的证书也给鼠人拿回来了:三本证书,一直保存的现在。
鼠人感谢32年前《语文导报》的那场大奖赛,特别感谢他们那种宣传意识和执着精神,一个小小的教学研讨赛三等奖,却以寄证书到单位、到市教育局表示感谢的方法来扩大影响,真是会经商的浙江人(语文导报是杭州出的)运作手段啊!大奖赛复赛不搞了,奖金也不是当时流行的动辄万元那么丰厚,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强化它的影响,给参赛人增加一点知名度吧!不过,鼠人这过程中确实也获益良多:单位对他的业务能力刮目相看了,市教育局教研室当即让他写申请吸收为市语文教学研究会会员了。而最根本的是鼠人增强了业务自信,使他在此后的几十年中,不管是一个普通老师,抑或是走上了学校的管理岗位,始终坚持兢兢业业,勤谨教学,永远要做一个业务过得硬的好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