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连阿朝自己,都没料到她这么个出名的小倒霉蛋,竟然财运还不错。
但是......比起银钱,还有更叫人印象深刻的东西。
从小到大,苏家三姑娘固然在国公府不怎么有存在感,但遇到家族里组织的大事情也会参与。
记得很小的时候,得追溯到元德帝登基之前,有那么几年,大魏并非是那么风调雨顺,时常闹灾,先帝又不愿放弃骄奢淫逸,往往都将本该由朝廷拨款的事情,分派给六部与民间募捐。
阿朝虽然记地不是很清楚,但模模糊糊还有印象,苏国公经常会带着国公府的小辈们去听募捐动员的“演说”。
当然,苏家小辈都将苏国公这种做法当作沽名钓誉。
所以都很配合,女眷们也会掉几滴眼泪......除了家中的小孙女。
苏家三姑娘那时并不知道母亲和哥哥姐姐们都在演戏,被这种氛围感染地金豆子掉个不停。
兴许“言说”太过感人加振奋人心,赵夫人和苏夕还没来得及去拦,身边的小胖纸就蹬蹬将自己的那些珍珠玛瑙等各种首饰,捐了个干净。
成了全场被洗脑最彻底的小姑娘。
这显然不是聪明人会做的事,别人瞧了会觉得是苏国公府的大人教的,利用小孩子来搏名声。
更何况,小孩子不明白,其余人可都知道国库里的钱财并非不够,而是先帝还预备着盖宫殿......那些灾民是先帝的子民,连先帝自己都不在乎,凭什么要求他们这些人为灾民倾家荡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先帝的伎俩也只够骗小姑娘的......
最后的结果显然是,小姑娘当场受到一些或真或假的夸奖,回到家中,苏世子就开始变脸,赵夫人虽不会说什么,但难免更加觉得小女儿是个傻的,从此无论是银钱还是首饰,苏家三姑娘便被严格管控。
“你有这份心就好,用不着全捐出去......现下国库还算充裕。”
这话皇帝也只会和宸妃娘娘说,若是搁别人,当然是捐地越多越好。
就连户部尚书都接到了旨意,户部真实的财政,只能有皇帝外加户部尚书顶多再加一个户部侍郎晓得。
显然,这三人往年都是最犯愁......可以说是穷怕了,最是懂得财不露富的道理。
户部尚书可是体察上意,虽然不知为何,但很明显,陛下是想营造一个财政依旧吃紧的假象。
也是防微杜渐,否则国库充裕了,无论是皇室宗亲还是地方官员,都难免动心想捞一笔。
所以,对外一致是哭穷。
阿朝并没有意识到皇帝这随口一句,即是许多人铆足了劲打听都打听不来的财政机密。
“这是朕的阿朝头一回赚银子,总要留下些给自己添置东西......朕还指望也能跟着沾点光,做两件新衣裳。”
皇帝伸手揽住阿朝的纤腰,眼眸含笑,低声宠溺道。
"国库充足是好事,这些钱虽说不是什么不义之财,但却是因为时疫才有的商机....."
“妾很小的时候,若是地方上出现灾情,也会捐钱的......妾下回还能再赚的。”
刘全在一旁听着,心中啧啧两声,小绵羊升了位份,还真长进了不少,都会帮着为陛下解忧来表现自己,邀宠挣名声了。
显然,刘大总管没觉得这样不好。
嫔妃本来就该这样......讨陛下的欢心。
这种事,若是陛下不喜欢的人说来,陛下当然会排斥。
但要是喜欢的人,怕是只会觉得欣慰与暖心。
显然皇帝对宸妃娘娘是后者......
皇帝眸色更暖,还夹杂了些赞许与心疼,摸了摸她的小脸。
显然,无论是皇帝还是刘大总管都没有往别的地方想。
“难得阿朝小时候就有这份善心......”
可就在这时,阿朝面上却没有笑意,低下眉眼,抿了抿唇,不知在考虑着什么.....似是鼓足了勇气,才糯糯开口。
“......妾那时候年岁太小,还不知事,......是祖父带着家中人去参与募捐,他告诉我们一两银子可以买多少米粮,可以叫多少灾民活命......妾记得有许多次......。”
刘大总管:“.......。”
阿朝并不晓得皇帝知不知道这些事,兴许苏国公在皇帝心中就是一位彻头彻尾的权臣佞臣。
不管是苏国公还是皇帝,这些人的决定,都不是她一个小姑娘能左右的。
她也晓得她说这个,皇帝说不定就要怀疑,她这是在为苏家进言,在他耳边吹枕头风,更严重的,就是另有图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