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王敦和苏峻

六二:休复,吉。

休息时反复,吉利。

晋明帝司马绍(299年-325年)只活了二十六岁,做了不到四年皇帝,但他明谋善断,很快稳定了东晋局势,推动了江南的安定发展。

王敦虽然退回武昌,但并没有闲着。他从建邺撤军时已经获得了足够多的利益,官拜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兼江州牧,封武昌郡公,食邑万户,军政大权一把抓。司马绍登基后,继续锦上添花,手诏征召王敦入朝,授其假黄钺的权力,同时许其可以“奏事不名,入朝不趋,剑覆上殿”,并赐班剑甲士二十人。

除了未加九锡,王敦的权力和待遇甚至已超过当年的魏王曹操和晋王司马昭。但他显然不会满足,因为他想当皇帝了。

如果说王敦以诛杀奸臣之名发动第一次叛乱,或明或暗得到王导等人的支持,那么他这一次紧锣密鼓重新部署,却遭到了王氏宗族诸人如王导、王彬、王舒等或明或暗地反对。他密谋篡晋的消息,就是被堂兄弟王舒的儿子王允之获悉后,通过王舒、王导透露给晋明帝的。

饶是如此,以王敦当时的实力,也有足够强大的实力与东晋大军正面硬刚。谁料老天没有站在他这一边,他忽然生病了,而且病情越来越重。王敦没有儿子,只得把嫡亲哥哥王含的儿子王应收为养子,相当于自己篡晋事业的继承人。

只可惜王应少年纨绔,难当大任,王敦一旦病休,晋明帝就大吉大利,机会来了。

公元324年6月,原本支持王敦的左司马温峤倒戈,将他的谋划尽数禀报给晋明帝。 司马绍决定讨伐王敦,并作出了一系列军事部署:以王导为大都督,统领征讨诸军;以郗鉴为卫将军,负责统帅御林军护驾;以温峤为中垒将军,与右将军卞敦镇守石头城;以光禄勋应詹为护军将军,守卫建康城南秦淮河上的朱雀桥;命徐州、豫州、兖州、临淮等本部兵马进京勤王。

策划已是如此周密,因为王敦的积威太盛,晋明帝和王导仍无必胜的信心。他们想出了一个很好的馊主意:宣称王敦已死,只是讨伐余孽。为坚定将士信心,王导甚至亲率宗族子弟为王敦发丧。晋军果然士气大振。

破解此计很简单,只要王敦阵前亮个相即可,却也极难,因为王敦病情太重,做不到。当然,他如果一定要亮相也不是不行,躺在马车上出去走一遭也是可以的。不过如果这样出去,还不如不出去,至少还可以保持一些神秘感。

以王含为元帅的叛军脆败,王敦闻讯后气死。一代枭雄就此告别历史舞台。

叛军兵败如山倒,王敦之乱被彻底平定。王导晋封始兴郡公,进位太保,兼任大司徒一职。晋明帝特许他“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王导吓了一跳,坚决推辞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