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钱到外面转了一圈,又回到了本国的金融市场,继续为股市升温。
除了买美元抛日元,霓虹政府也曾向米国求援过。
按照协议,日元的升值早已达成目标。所以霓虹政府,希望米国政府向市场喊喊话,给日元降降温。
然而前后几次求援,都被米国政府花式拒绝了。
灯塔国的思路非常明确,美元贬值不是目的,解决贸易逆差才是最根本的目标。
这个数只要一天不降,它就一天不动手收拾汇率的残局。
现在摆在面前的事实是,米国的贸易逆差不仅没解决,反而在上升。
所以面对霓虹政府的多次求援,米国都随便找了个理由拒绝了。
米国政府模糊的态度,就给了市场一个错觉,那就是日元有可以无限升值的投机预期。
于是日元汇率狂奔而上,很显然霓虹政府的一己之力,并不能对抗整个市场。
而日元升值的半年时间里,本土从事实体制造的中小企业处境越发艰难。
霓虹的制造业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以中小企业供应零部件、大企业装配出口的生产方式为循环体系,来从事海外贸易活动。
比如白川电器、索尼、松下,他们都是典型的代表,一部CD机亦或者一台电视机,除了最关键的几个零件。
其他材料或者零部件,全部是采购第三方零件进行组装,然后贴上自家的品牌出口海外。
这时候日元升值,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大企业就会调整自己的供应链。
或是直接从海外购买零件降低成本,又或者像白川电器一样。增加海外投资转移产能,来实现成本的大幅降低。
但无一例外,本土供应链的中小企业全部被抛弃,订单丢失,生存难以为继。
当然现在还没发展到那种情况,不过中小企业处境变得艰难是事实。并且随着日元的升值,情况会越来越糟。
从通产省最近做的调查看,霓虹的制造业已经有了“空洞化”的苗头。
产业空心化它可不是一个好现象,这是指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物质生产和资本,大量地迅速地转移到国外。
它使物质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下降,造成国内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衡。
这种现象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就是“去工业化”,后世阿美也曾踩过这个坑。
去工业化现象,一般在高度发达的国家才会出现。
但这对此时的霓虹来讲,还是太早了点。
制造业的黄金时代刚刚发展没几年,就面临着半途而废的境地。
面对这种情况,以及大量中小企业的求助,霓虹政府也急。
根据通产省那里的调查,自广场协议以来。
霓虹出口制造业的生产总值从40万亿日元,占据GDP的14%。降到了今年的8%,不足30万亿日元。
出口制造业对GDP的贡献作用,几乎暴跌了一半。
这就是日元升值40%,给霓虹制造业带来的影响。
可以说形势非常严峻,这也是霓虹政府不停向米国求援的原因。
现在米国那里既然无动于衷,那么霓虹政府只能自救了。
不过它的自救着实是下了一步臭棋,这依旧和中曾根内阁相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