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村历史:西官庄村建村历史至今约460余年,最初迁居洛阳的李姓家族居住洛阳城小铜驼巷,后又迁居洛阳城区鼓楼,其后又分迁偃师、孟津等地。
·李氏族人的贡献:李氏族人注重生态建设,保护古树名木,今西官庄村有千年树龄古槐两株,500年以上树龄柿树、皂荚树等20余株。
·教育和文化:李氏族人尊师重教,全村人才济济,明清两代计培育贡生、庠生、武生45名。新中国建国后,李氏族人先后培养博士后、博士7名;硕士14名;本科、大专生343名。
·重要事件:解放战争期间的解放横水之战中,西官庄村人洗衣做饭抬担架抬梯子支援前线,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西官庄村的传说
·古树名木的传说:村中古树名木众多,如千年树龄的古槐和500年以上树龄的柿树、皂荚树等,这些古树名木不仅是自然遗产,也承载着村民们的美好记忆和传说。
西官庄村的地理和文化资源
·地理位置:西官庄村位于横水村西北约2.5千米处,是属上院行政村管辖的一个自然村。
·文化资源:村中有明代建筑观音庙(又名白衣堂、奶奶堂),至今庙貌神像庄严。
黑石崖
黑石崖坐落在街头镇西官庄村南部一个长约15里的山谷里。从西官庄村向南经过小南沟(是西官庄村的一个生产队)就是这道山谷的起点。山谷间林木阴翳,空气清新,到处鸟鸣莺啼,热闹非凡。这里板栗树众多,一道道山梁飘满了树冠呈现出的一朵朵绿云,阳光照在新生的树叶上闪闪发光;树影落到地上枕着石头成眠,让人好生留恋。走不多久,便见夫妇二人正在修葺护林房,护林房的西山墙上赫然写着“护林”二字,可见对护林育林的重视。再向前走,猛然看见乱石满地,竟以为没有路了!停下车来,转回身向两位护林员问询,才知道那还是路,而且还要再走上七个大拐弯,俗称十八盘的才能到。啊,原来,世上本有路,来的人少了,山里的石头便争相挤到路上,在默默等候、在依依陪伴、在痴痴守护着这条曾经让无数人洒过汗水的林间小路。
于是,我径直打开油门推着摩托车在乱石上跳跃前行,妻子跟在后边慢悠悠地踱着。经过大约150多米,路况好转,车退向一档,携妻开始在十八盘中盘旋缭绕。那绿色的风在耳际飘忽,又匆匆沁入心脾,透过枝叶间的缝隙看天上的云朵,真有点儿飘入云际的感觉。路两旁的刺槐逐渐多了起来,一棵棵高大挺拔,挤挤挨挨,不可计数。靠近路两旁的都倾着身子遮掩着山路,形成一道绿色长廊。长廊绿得可爱,嫩得耀眼,嫩叶间的花穗也很快要绽放了,想象着槐花的美丽和奇幻,顿觉精神好了不少。乘着扑面而来的山风,在摩托车不住的欢叫声中,我们登上了一个垭口。
垭口是这条山谷的分界线,也是分水岭,向北是8里,向南还有7里。北望,远眺江北石材基地,那被挖空的山躯在暮春阳光的照耀下,格外醒目。驼儿山如蠕行的老妪迈着沉重的步履缓缓而上。正在修建的222省道和日潍高速如两条绶带搭在街头大地上。垭口向西仰望则是巍峨秀丽的平垛山峰,山峰西侧,就是红色旅游胜地——李崮寨。山上长满了松树,松涛阵阵,把一股股淡淡的清香传入肺腑,渗向七窍,舒服极了。树林间绿草青青,憨厚的斑鸠在其间飞起飞落,一点儿也没有受惊的样子。偶尔传来的一两声犬吠,在青山间回荡,我蓦地一惊:黑石崖快到了!
妻坚持在垭口附近采着山菜。我则独行向东攀援,在密密的松林间穿越,好一会儿,才费力折向东边山顶。山顶草层浑厚,新生的各种绿草、小花和去年的黄褐色枯草相衬,恰似一幅绝美的地毯铺压在山巅。我此时浩然而立,举目四望,则山河秀色霎时涌入眼底。“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云天之下,山不负我,试看今日之行,都在万顷碧波中······我不禁欣然地想起了杜子美的诗《望岳》。平垛山虽然未及泰山的高拔和气势,但他也独领一地风骚。立身其东,《望岳》的意境随松涛汹涌而来,下午5点的阳光描绘出的“阴、阳”景观更像一幅奇妙的山水画卷,古老的画家或皴或擦,或点或染,或明或暗,或浓或淡,把一层层青翠和嫩绿尽情渲染开来,将我的神魂氤氲的彻底、完全,不留一点世俗的痕迹。
小主,
落回垭口,碰巧遇上一看山老翁正在和妻子掏着话,交谈中颇知山间泉水都是世外稀物,平常都会有来自潍坊、日照的客人开车到此取水云云。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老翁住的地方水会更好,但话到嘴边老人又咽了回去,一种别样的好奇顿时招惹着我的眼睛再次投向了那片涌动的绿色春潮中。骑车顺势下行,一路绿波荡漾,各种植物以不同的层次尽情地张扬着绿色的诗意,飘荡在这诗意般的世界里人是可以“尽发少年狂”的。不信你看,我的眼睛只顾贪婪绿色的山野了,我的神魂如痴如醉在枝间飞舞、摇曳、跳荡,我几乎忘了我是一个骑着摩托还载着“游客”的人了!行到不足7里路的光景,就瞥见路下有一条土路延伸至山沟东侧的一组房子,房子门口停着一辆面包车。听附近干活的一位乡亲说:“这里曾经就是40多年前的“”五七红校”,原街头高中的6、7、8级的三届学生曾经在这里生活、学习长达四年。师生们在此开山辟地,垒堰搭墙,给僻静的黑石崖留下了一层层的梯田,也和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如今,他(她)们虽都年届60,但谈起黑石崖,总是历历在目,如数家珍,当年红红火火的日子给他们留下了无穷的幸福和回忆。我校就有一位在这里生活过的老教师,每当他谈起这段时光的时候,那种眉色飞舞的神情是我们今天许多人都无法体会到的。
攀谈了一会儿,复驱车沿土路下行,还未及转弯,几只狗叫声一齐袭来,紧接着,鸡鸣声也频至。转过弯,散养的鸡群随处可见,数只小狗来回奔忙,不住地喊叫,整个山村顿时沸腾了起来。老牛则咀嚼着山风,神色平静;用石头垒成的房子随着山势错落有致,像一位位老人端坐在那里无言地凝视着我们的到来。这里是没有什么街的,街在这里也早已失去了程式化的含义。所有的一切都像是无意识的堆砌,拥入眼帘的是许许多多的石头在不同的位置互相叠压,石头间并没有什么填充物,一切都充分的自然,一切都留有空间,一切也都存在着心灵的空虚。停下车来,在村墟中漫步,这种漫步也和叠摞在一起的所有石头一样,恬淡,虚无,甚至根本没有了任何浮躁的存在。一边是狗吠不停,一边早有一只小哈巴狗趴在了我的摩托车旁,等待新来的主人的问候。不一会儿,它又站起身来跑到我俩跟前,一边摇着尾巴,一边嘟囔着什么,眼神中充满了调皮和可爱。只可惜,我们没给它带什么礼物哦!
此时,小狗的主人——一位年过60的女人半倚在柴扉前,笑呵呵地地打量着我们。她问我们是哪里?我们如实说她也许不知道,就随便说是西官庄人。她听了,淳朴的脸上立时飘满了快乐,兴奋地说道:“那咱是一家子,这里也是西官庄的地方!”我们听了,泯然一笑,继续和她阔谈着。谈话中,得知现在的黑石崖不过八九户人家了,而且大多数是老人,青年人都走出去了。是啊,不出去也难,最大的麻烦是孩子的上学和婚姻问题,出去了,隔三差五回来趟,也挺有盼头的。我认识的两位黑石崖年轻人,都在街头镇驻地搞生意,很红火,而且小伙子都长得挺帅的,是山里人优秀的表率。年轻人一走,房屋也就落单了,不少房屋已经颓毁坍塌,只剩下屋框孤独地站在那儿——五七红校的的多少师生曾在它的怀抱里休息、生活过啊······
村落虽小,甚至正在走向破落,可给人的感觉仍很古朴、自然。看,一棵粗壮的古杏树挺着腰肢展示着满心的活力,翠色的小杏结满枝头——今年定是个丰收年!小院前的两棵高大威武的楸树是这位女主人的骄傲,也是隐藏山间惠及子孙的绿色银行。一棵棵梧桐树开着灿烂绚丽的花朵,像是彩云降落凡间,给寂静的山村带来了一片片祥和。一座座小院在树林的掩映中透着淳朴,闪着精神,大门上的新年春联熠熠生辉,仍然传递着新年的喜庆和祝福。门口北侧的一垛劈好的柴火此时看来,绝对不是一般的堆砌,而是山里人最美的雕塑。
黑石崖是属于街头镇西官庄村的一个生产队,也是一个由多种姓氏多种来源融合而成的自然村落。这里的人很勤劳,很善良,也曾有过不少的辉煌。几十年以前,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光荣岁月里,一个名叫刘玉兰的女知识青年扎根在此,奉献青春,用自己的汗水书写了那个时代最纯真的篇章。刘玉兰最终成为了当时闻名全国的知识青年代表,曾经在很多场合做过先进事迹报告会,感动了和感动着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为人民服务中。
通往黑石崖的路一直是山路,坑坑洼洼,艰涩难行。从北侧的十八盘到南边东港区三庄镇的大麦店,我们是一路的欣喜不已,一路的小心翼翼。村里的人,确切的说,村里的留守老人们静静地守护着这里的一切,呵护着这里的古朴和宁静 。时值谷雨,黑石崖的风变得更加浓郁,更加富有风情。在风的陪伴下,我俩又在四亩地村逗留了一圈儿后,便走向了那条宽阔的山海大道,走向了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