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指的是适应某一环境,比如高温、抗风等!我们以水稻为例,有的水稻,产量高,有的抗虫害,还有的抗倒伏,那么,决定这些因素的是什么那?是基因!您知道基因吧?”
于海平点了点头,说道,
“19 世纪 60 年代,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到了 20 世纪初,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将这种遗传物质定义为“基因”。”
胡振华有点汗颜,自己肚子里就这点东西,居然还想在专业学者面前卖弄。
他看着于海平期盼的眼神,还是硬着头皮说道,
“我还以水稻来举例,在水稻里,有某些基因决定着产量的高低,有某些基因决定着是否抗倒伏,还有一些基因决定着是否抗虫害,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将这些优良的基因聚集在一株水稻上那?”
于海平听的聚精会神,下意识问道:“什么方法?”
“杂交!”
胡振华继续说道:“就是将拥有某种优良特点的水稻和另一种优点的水稻杂交,从而得到新品种,再将其中拥有两优点的品种筛选出来。”
于海平皱着眉头,说道,
“20年代末,我国开始运用杂交方法改良作物品种,主要由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农业实验所、全国稻麦改进所、中央棉产改进所等机构进行。育成的优良品种有中山1号水稻、莫字101、骊英3号小麦、抗卷叶螟的鸡脚德字棉等。”
胡振华张了张嘴,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原来,先辈们早就开始的杂交探索,亏自己还以为自己见识超前。
无知呀。
于海平看着胡振华,沉默片刻后说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可是,这些杂交出来的品种,虽然产量有所提高,但效果并不是很明显!”
胡振华揉了揉眉心,从20年代到现在,近30年了,进展这么慢吗?
看来,科研工作,没有捷径可走。
胡振华想了想,说道,
“那就是因为试验的次数和样本还不够多,我曾经见过一种杂交水稻,亩产可达千斤以上,可惜,因为战乱,稻田被毁于一旦!”
于海平紧紧抓住老胡的胳膊,问道,
“哪里?在哪里?”
胡振华想到了自己的家乡,随口说道,
“信阳!”
“信阳哪里?”
胡振华一看要崴了,连忙推脱说道,
“当时我还小,不太清楚!”
于海平这才松开胡振华的手,他脸上的失望,是不加掩饰的。
“真的能亩产千斤吗?”
“绝对有,我敢以灵魂发誓!”
于海平见胡振华双目清明,信了几分,说道,
“我的老师叫丁颖,就是他研究出的中山1号!”
胡振华肃然起敬,这位叫丁颖的先生,可谓是华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先驱,值得每一个华国人尊敬。
“丁先生的名字,必将被后人铭记!”
于海平沉默片刻,问道,
“不知除了杂交,可还有其他育种方法?”
“有,不过,这种技术,目前还不具备研究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