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忠奸善恶难辨,永远不要以貌取人。

宋濂轻声叹了口气,便又是拱手道。

“这天下能比刘伯温聪明者,几乎寥寥无几。”

“而且都在朝局之中,况且小明王之死,重新翻案之日,所涉及在其中的官员,大多都是来自江浙一带。”

“值得一提的就是这些官员,每个都曾经在暴元当过官。”

“那刘伯温这个御史中丞,也是曾经的暴元官吏,你告诉孤,他不知情。”

“又或者是刘伯温猜不出来,伱觉得孤信么?”

“聪明绝顶的刘伯温,竟然看不出一丝端倪,只怕是说出去,都没有人信吧?”

朱棡倒是抬起眼眸,看向了宋镰道。

“殿下,刘伯温从来都没有跟老臣提过,但以老臣对刘伯温的了解,他绝不可能这般作为。”

“他一直都是清流,所以老臣宁愿相信刘伯温什么都不知情,也不愿意相信,刘伯温会欺瞒圣上。”

宋濂当即摇了摇头道。

语气之中更是闪过一抹坚定之色,对于刘伯温的为人,宋濂从来都没有怀疑过。

哪怕是真相大白,宋濂也会刻意的忽视,毕竟是多年的好友,而且已经过世,总要留下清白。

不然这一生,光是这一个污点,就足以让刘伯温遭受后世之人唾骂,这也是宋濂无法接受的事。

“聪明一世,也会糊涂一时,刘伯温不是神仙,他做不到算无遗策,也没有神机妙算。”

顿了顿,宋濂又是开口道。

还是希望为刘伯温翻案。

“你愿意相信他的为人,你觉得他不会有这般作为,你觉得他不会欺瞒陛下?”

“为什么总是你觉得?”

“难道是孤没有长眼睛?还是陛下没有长眼睛?”

“难道你轻飘飘的一句话?就可以洗刷了刘伯温的罪孽?”

“难道这世上的律法,都要去靠你认为这三个字,去裁定?”

“难道这天下的规矩?就要因为一个人展露出来的清正廉洁,而让步?”

“你也是老臣子了,这点道理不明白?”

闻言,朱棡眼中泛起一抹冷色,便是一连好几问道。

刘伯温固然展现出了清正廉洁,两袖清风,但这仅是他对于百姓的为官之道。

说好听点,就是以身作则,为天下百姓请命。

说难听点,悠悠青史千百年,谁不想留存于青史,且青史永留名?

可这与他在政治上的目的,有关系么?

上层的政治,永远都是残酷的斗争,动辄间,血流成河。

不管是贪官也好,清官也罢,在政治斗争之中,输了就是输了,死了就是死了。

所以刘伯温为了自己,又或者是为了浙东,他即便是没有参与,也不会开口。

因为他就是浙东文人的风骨,一旦他爆出惊天大雷,浙东读书人的声誉,就会毁于一旦。

那刘伯温就是浙东的罪人,所以他不能。

这与刘伯温的品性无关,而是时局,也是朝廷政治的一方面。

所盛行的也不过是所需。

还是那句话,论迹不论心,论心无完人,这是刘伯温的功,青史不会抹去,也不会抹黑。

但功就是功,过就是过,岂能混作一谈?

而这世上的法理,也不能仅凭一己之喜恶,就去断定,他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

毕竟有些人面上凶,但骨子里善,所以你能说他是个穷凶极恶之徒,然后对他肆意的编排抹黑?

可不要忘记,他所行之事,皆乃善举,无愧于心。

那难道对这样的一个善人,不用经过法理,只凭借一句所谓的我认为,就能将其抹除?

还有有些人笑容温和,行事作风也是谦谦君子,可所行之事,都是大奸大恶,天理难容,那你能说他是一个好人,然后对他大肆的赞扬?

所以永远都不要以貌取人,毕竟忠奸善恶难辨,这也是自古以来的教训。

一切还是要以律法为先,因为唯有如此,才能定论善恶,有罪便伏诛,无罪便释放。

这才是对天下的臣民,最好的交待。

“宋夫子不用再想了,纵然在强词夺理,也逃不过一个事实。”

“那就是清正廉洁,两袖清风,从来都不会与欺瞒陛下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