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应该皇帝主考才对,咋太子也一起来了?
却见朱国祥坐下,挥毫写出一行字,殿试题目就算出完了。
侍卫捧到殿中宣读题目:“制曰:试论旧宋治政之得失,请明著于篇,毋泛毋略,朕将亲览焉!”
考生们齐刷刷抬头,颇为愕然的看向皇帝,这种殿试题目未免也太直接了吧?
大部分考生都愣在那里,急得想要抓耳挠腮。
这玩意儿看似简单,其实非常难写。
首先,得确定一个核心思路,再围绕其进行讨论,还得引经据典,否则文章就不精彩。
其次,旧宋的得与失都要写,如何控制一个度却很难。
最后,还得对旧宋的整体情况颇为熟悉,必须言之有物才行。
认真学习过朱铭文章的李侗和胡铨,几乎同时提笔开始写道:“臣对:臣闻《尚书》有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遣词造句略有不同,但他们两个的策论,开篇主体思想是一致的。
写到一半,开始出现差别。
李侗主要阐述旧宋“失德”,胡铨偏于论述旧宋“失功”。
朱铭在大庆殿坐着看书三个小时,突然起身开始溜达,来回查看考生们的文章。
就像监考老师走来走去,把考生们搞得压力极大。
最终,朱铭停留在李侗身边,甚至拿起已经写完的一页草稿。
阅读之后,轻轻放回。
第二次停留,是在胡铨身边。
把两人的卷子看了个大概,朱铭更喜欢胡铨的文章。
蓦地,朱铭在另一个考生身边停下。
“臣对:唐末五代,九州纷扰……赵宋初立,百姓厌极兵戈,始以文治而天下欣然……”
这个考生先写赵宋如何立国,怎样把国家治理得富裕繁荣。
又写三冗问题,以及王安石变法得失。
最后用了大量篇幅,怒斥宋徽宗残害百姓,还骂这昏君到了杭州也不知悔改。
朱铭扫视其籍贯姓名,顿时恍然微笑。
钱塘,张九成。
这位浙江考生,被宋徽宗祸害得不轻,喷起来毫不掩饰、酣畅淋漓。
张九成祖籍开封,祖辈迁居钱塘,本来家底就不厚,又遭花石纲反复折腾。到他十八岁的时候,已经穷得放弃科举,跑去给富户做家庭老师为生。
好歹赚了些钱,张九成进京游学,期间还弄到一本《道用策》。
盘缠用尽,张九成又返回钱塘,继续以教书为生。大儒杨时病死前一年,收下张九成做弟子,但他主要还是靠自学。
除了自学和教书,剩下的时间,张九成坚持参研佛法。
或许是对现实过于失望,张九成有些厌世情绪,认为这个世界就是一场幻觉——此君乃真正的心学始祖,率先提出“心即理”的思想。
宋徽宗逃到杭州之后,把那里搞得物价飞涨,而且苛捐杂税层出不穷。张九成还要养活全家,他的工资难以支撑开销,只能把田产陆续卖掉,恨不得宋徽宗早点去死。
李宝攻占杭州,迅速平息混乱,张九成对此赞誉有加。
他又通过杨时的旧友,弄到一个举人名额,然后借钱进京科举。
这位老兄,此时穷得叮当响,住在郊外的破房子里,进城考试需要走两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