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90【我刘延年必为研究荀子的当世大儒】

北宋穿越指南 王梓钧 1634 字 1个月前

对于书商而言,只要是科举书目,雕版比活字更节省成本。

一个个士子买到新书,都喜滋滋结伴离去。

刘延年感觉有些离谱,怎这么多喜欢《荀子》的?

但转念一想,自己也是来买《荀子》。

他扭头看向远处巍峨皇城。

唉,皇权啊!

荀子历来不讨喜,很少有人去作注解。

目前只有一本《荀子注》,是唐代杨倞在刘向基础上重新整理编注的。

这本书颇有错漏,都不说文章含义了,就连字义注解都问题多多。

比如“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这里的“绝”应该解释为“横渡”,《说文解字》里写得明明白白。但杨倞没有仔细研究,直接注解为过河的“过”。

仅在《劝学篇》,类似错误就有好几处。

朱铭下令礼部重新注解,定名为《荀子正义》。

朝廷大儒们注解了一遍,朱铭又亲自进行改正。在某些地方,用自己的理解进行注释,完美体现什么叫“六经注我”。

抱着新鲜出炉的《荀子正义》,刘延年在客栈里仔细阅读起来。

第一章《劝学》,刘延年还是很喜欢的。

第二章《修身》,刘延年仔细读下来,发现居然句句在理,以前怎么就没发现呢?

第三章《不苟》,刘延年突然坐直,他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

荀子说:君子治理有秩序的国家,不治理混乱的国家,因为混乱的国家已经违背礼义。那国家混乱就不去治理吗?答曰:不要在混乱的基础上去治理,而是直接根除掉混乱源头,让国家重新变得有礼义秩序。

刘延年回忆起前宋末年,那种混乱确实难以治理。

从范仲淹,到王安石,再到蔡京,都是在混乱的基础上治理混乱。他们无法根除混乱源头,因此必定失败,而大明天子却是推倒了重新来过。

读着读着,刘延年又皱起眉头。

儒家都说“法先王”,荀子却说“法后王”,刘延年认为舍本逐末了。

“法后王”被理解成周文王、周武王,那是清代才牵强附会出的东西,章太炎甚至认为后王是在说孔子。

从司马迁一直到明末清初,“法后王”都是理解为学习近世君王。

近世君王有啥好学习的?

再仔细看注解,刘延年又开始点头赞许。

因为他发现这里的注解,跟前面两段的注解,都是朱铭亲自动笔,直接标注有前缀“大明天子曰”!

朱铭特别注解强调,《荀子》原文是“审”后王之道,不是司马迁说的“法”后王之道。

这一段的理解是,审视探究历代君王,尤其是近世君王的得失,再去对照上古先王的做法。总结归纳正确和错误,弘扬正确的做法,摒弃错误的做法。

“妙哉!”

刘延年忍不住拍手赞叹:“陛下果然是当世大儒,这样注解就暗合孟子之义了。原来孟子与荀子,虽说法不同,却异曲同工。”

天色渐暗,刘延年挑灯夜读。

刚开始还是看不惯性恶与礼伪,但他发现除此之外,《荀子》的其他道理都说得通。

而且,说得非常好!

妈的,以前咋就没发现呢?

难道人性真就本恶,礼真是圣人作的而非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