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时间,浩浩荡荡一群人,走到哪儿都是焦点。
虽然中间有一些人因为时间问题离开,但是最后还是有一二十人坚持到最后。
“叔,婶,姨,我们要回广场那边看降旗儿了,还要拍相片,就不再陪大家一起了。”
“别呀!我们有时间,本来就要去看的,走,一块儿!”
“对,走吧!客气什么,大家伙都这么熟悉了!”
“....”
再次返回广场快六点,降旗要七点半,这个时候的太阳最好,夕阳西下,照在天安门上,那颜色太正太好看了。
这个时候的照相机有那种便携式的,不过还是很大,而且死贵。
所以在这给人照相的,全是清一色的那些大型的那种。
一人多高,一肩多宽,黑色的木制架子下面装有轮子,架子的一侧有手柄摇轮来调节对焦的高度和角度。
照相机的镜头盒子,就像后世平板电脑那么大,后面机身始终用一块布,这块布是用一面黑色一面红色合并缝制在一起罩着。
拍照时摄像师要对着镜框,给你调整好姿势,然后把头蒙进那个布袋里取景。
这时如果你小小挪动了摆好的姿势,摄影师还要二次钻进布袋进行微调。当你表情恰到好处的一刹那。
摄像师会及时按动手中的橡胶皮球的气囊,拍照完毕。
这时摄影师的技术好就好在,绝大多数的拍照都是一次成功。
特别是胶卷,是一整张,和A4纸张大,之后是一个小方块木板,拍摄一张移动一下。
还有一个小本本记录着,画上小方块哪个区域被拍摄过,要不然重了,就会有两人影在上面。
林小石第一次拍这种相片,很好奇认真的看着摄影师给人拍摄,还会在边上问一些问题。
人家摄影师也会很耐心的给你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