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解读:
一、原文释义,启迪智慧
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时会忘了吃饭,快乐起来会忘记忧愁,连自己将要衰老都不知道,如此罢了。’”
首先,“叶公”,这里的“叶”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个地名,叶公乃是在叶地拥有一定权势和地位的长官。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叶公的地位使得他对孔子这样的贤能之士产生了好奇和关注。
“问孔子于子路”,这是一个典型的状语后置句式。正常的语序应是“于子路问孔子”,“于”在此处作“向”解,此句清晰地表明了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为人的这一行为。
“子路不对”,“不对”意思是不回答、不回应。子路作为孔子的弟子,或许在那一刻陷入了思考,不知如何准确而全面地描述自己敬爱的老师;也可能是出于谨慎和对老师的尊崇,担心自己的言语无法充分展现孔子的伟大,因而选择了沉默。
“女奚不曰”,“女”通“汝”,即“你”;“奚”意为“为什么”。孔子以这种略带疑问的语气向子路表达自己的看法,旨在引导子路如何恰当地向他人介绍自己。
“发愤忘食”,“发愤”意味着下定决心、鼓足干劲,全身心地投入到某项事业或学习中。当孔子沉浸于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时,他的专注和投入达到了一种忘却身体基本需求,如饮食的程度。这充分展现了他对学问的极度热爱和不懈追求。
“乐以忘忧”,“乐”指的是因内心的满足和愉悦而产生的快乐;“忧”则涵盖了生活中的各种烦恼、困扰和忧虑。孔子能够从他所坚持的道德准则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中获取源源不断的快乐,从而将生活中的种种忧愁抛诸脑后。这种快乐并非源自外在的物质享受或虚荣的满足,而是源于内心深处对善与美的执着坚守和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