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论语·述而>第31章 礼之权衡与君子之襟怀》

原文: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解读:

一、原文释义,启迪智慧

陈司败向孔子发问:“鲁昭公懂礼吗?”孔子回答道:“懂礼。”待孔子离开之后,陈司败向巫马期作揖并将其请至近前,说道:“我听闻君子是不偏袒的,难道君子也会有所偏袒吗?鲁昭公从吴国娶了夫人,吴国和鲁国乃是同姓之国,按照礼制,同姓是不能通婚的。然而鲁昭公却称她为吴孟子。倘若鲁昭公这样的行为都能被称为懂礼,那还有谁不懂礼呢?”巫马期随后将陈司败的这番话告知了孔子。孔子说道:“我孔丘甚是幸运,假如我有过错,他人必定能够知晓。”

首先,“陈司败”,“陈”为姓氏,“司败”乃是春秋时期陈国或鲁国的官职名称,主要负责掌管司法之事,拥有一定的权力和地位。

“昭公”,这里所提及的是鲁国国君鲁昭公。鲁昭公在鲁国的历史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其行为和决策往往受到当时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知礼”,其含义并不仅仅是对礼的表面形式和条文的了解,更是对礼的内在精神和本质的深刻领悟,并能够在实际行动中自觉地遵循和践行礼的规范与要求。

“党”,在此语境中,其含义为偏袒、包庇、偏私。它强调君子应当秉持公正、客观、不偏不倚的态度,不因个人情感、利益或者其他外在因素而对特定的人或事物有所偏向,而是以公平、正义和道德原则作为判断和行动的依据。

“取”,通“娶”,在古代社会,婚姻制度和礼仪有着严格的规定和程序,娶妻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更是涉及家族、社会和政治等多个层面的重要事件。

“同姓”,在古代宗法制度下,同姓被认为具有相近的血缘关系。出于伦理和遗传等多方面的考虑,同姓之间的通婚被视为违背道德和礼制的行为,可能会引发家族内部的混乱和社会秩序的不稳定。

“吴孟子”,鲁昭公为了规避同姓娶妻这一不合礼的行为而给夫人所起的称呼。这种做法虽然在表面上试图掩盖事实,但从根本上仍然无法改变违背礼制的本质。

“丘”,孔子自称。孔子名丘,字仲尼,以“丘”自称体现了他的谦逊和平易近人的态度。

“幸”,此处表示幸运、荣幸。孔子以这样平和且积极的心态看待他人指出自己可能存在的错误,展现了他宽广的胸怀和对自身修养的不断追求。

综合来看,这段原文通过人物之间清晰而富有张力的对话,紧紧围绕鲁昭公是否知礼这一关键问题展开了深入而精彩的讨论,生动地反映了不同人物对于礼的理解、认知和态度上的差异。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孔子的回答

孔子称鲁昭公知礼,这一回答或许并非单纯基于对鲁昭公具体行为的全面且毫无保留的肯定。在当时复杂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孔子对君主的评价可能更多地考虑到了维护君臣之间应有的尊重和稳定的秩序,这是基于礼的一种宏观、整体层面的深远考量。同时,也有可能是孔子希望通过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君主在某些方面的表现或者潜在的积极因素,为社会树立一个正向的典范,引导人们朝着知礼守礼的方向努力前行,从而起到一种积极的示范和激励作用。

2. 陈司败的质疑

陈司败的质疑,直接而犀利,鲜明地反映了他基于具体事实和严格的礼制规范所做出的精确判断。他毫不留情地指出鲁昭公娶同姓女子的行为,从根本上明显违背了当时社会中同姓不婚这一至关重要且深入人心的礼制原则,因此坚定地认为不应将此行为视为知礼的表现。这种观点充分体现了陈司败对礼制的严格遵循和对事实的客观、精准评判,展现了他坚守原则、不轻易妥协的态度。

3. 孔子的态度

孔子在得知陈司败的质疑后,所表现出的态度令人由衷地钦佩和赞叹。他以一种极其坦然、豁达的胸怀接受了可能存在的批评,不仅没有丝毫的抵触和辩解,反而认为有人能够直言不讳地指出自己的过错是一种难得的幸运。这种宽广的胸怀深刻地展现了孔子的谦逊和自我反思的崇高精神,他从不回避可能存在的错误或者不足之处,而是以一种开放、积极和渴望进步的心态对待他人的意见和批评。同时,这也充分反映出孔子对于追求真理、不断完善自身品德和修养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

4. 礼的复杂性与灵活性

此章还深刻地揭示了礼在实际应用和具体实践中的复杂性和一定程度的灵活性。孔子对鲁昭公的评价侧重于从宏观、整体和长远的角度来维护礼的秩序和社会的稳定,强调礼在引导人心、塑造社会风尚方面的积极作用;而陈司败则更注重具体行为与严格的礼制规范在细节上的完全一致性,强调对既定规则的严格遵守和执行。这无疑提示我们在理解和遵循礼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复杂多变的因素,既要坚定不移地尊重和传承传统的规范和原则,又要根据具体的情境、时代的发展和实际的需要进行适当的权衡、调整和灵活判断,以实现礼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三、本章小结

本章围绕陈司败对孔子关于鲁昭公是否知礼的询问以及孔子的回应,全方位地展现了在礼的认知和评价上的不同视角和深度思考,生动地刻画了孔子对待他人批评时的谦逊与豁达。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于礼的原则性与灵活性之间微妙关系的深入思索,突出地彰显了孔子在维护礼的秩序和追求自我完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深邃智慧与广阔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