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形的帽子稳稳地扣在头顶,帽上那一束红缨宛如跳动的火焰,随着轻柔的微风悠然晃动,恰似疲惫日常里一抹鲜活的亮色。
此刻,有的士兵双手稳稳地握持着长矛,矛杆因长久摩挲而光滑油亮。
矛尖在渐盛的阳光下闪烁着摄人的寒光,恰似暗夜流星,冷厉非常。
那寒光仿若实质,随着士兵的走动,在人群的衣角、行囊间悄然划过,惊得几个胆小的孩童往大人身后直躲。
另有几位士兵,背后负着老式火枪,枪身的木质纹理仿若一道道深刻的皱纹,铭刻着悠悠岁月的沧桑变迁。
那暗沉的色泽,斑驳的漆面,以及偶尔可见的修补痕迹,都在静静昭示其历经的漫长时光。
似能让人瞧见往昔硝烟战火里,它与主人并肩作战的身影。
士兵们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缓慢地例行公事般挪动着脚步。
他们的脸庞被日光镀上一层古铜,却难掩那深深嵌入神色里的疲惫与麻木。
双眼下是乌青的暗影,仿若浓重的墨渍,泄露了他们连夜值守的困乏。
也许是日复一日往来不绝、如潮水般的商旅实在太多,令他们应接不暇。
又或许是这座城市,本就怀揣着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
对远客旅人总是宽容以待,所以此次排查的过程并不严格。
他们只是机械地抬手翻翻行囊,随意扫两眼货物,便草草放行。
那敷衍的动作里,满是对这份枯燥职守的无奈与倦怠。
也许是往来的商旅太多,又或许是这座城市本就有着海纳百川的胸怀,排查的过程并不严格。
大多数人只是简单地出示一下路引,士兵们随意地扫视一眼,便予以放行。
只有极少数形迹可疑之人,才会被士兵叫住,进行更为细致的盘查,所幸宇道几人提前备好了路引。
在古代,普通百姓如果没有路引出行,会被视为违法。
对于本国百姓来说,在国内短途、小范围的出行通常是需要路引的。
例如离开本县、本府,尤其是去往边疆等特殊地区,往往就需要官方开具的路引。
路引上会详细记录持有者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籍贯、出行原因、目的地等内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不过,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比如遇到战乱、灾荒等紧急情况,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使得这种管控可能就没那么严格。
同时,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像官员执行公务、商人往来贸易等,他们有官方文书或相关的商业凭证作为特殊的“路引”来保障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