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落脚,学堂

老于婆子,我这边在割稻子呢,你现在过来捡什么?快走快走。”

听到问起这个,老丈起身看着稻田叹息一声。

可就在这时,一个老太太抱着一个小孩,挎着一个篮子来到了田埂上,不时弯腰在收割过的田里捡起一些掉落的稻穗。

老丈见到之后,连忙驱赶道。

“邻村老于家的,他们日子过的苦,三个儿子两个被征走了,几年也没个消息回来。

小儿子又有些傻愣,田耕种不过来,前几年税交不上卖了些田抵税,还养着两个孙子。

家里就靠着老两口和大儿媳撑着。

可他家不容易,我家也不容易,这一亩地,伺候的再好,一季也出不来三石粮,一年下来就四五石粮。

我家的田也不多,又有那么多张口,一年到头就这么多粮,唉.......实在是不能可怜别人呐。”

见陆远还在边上看着,老丈在将老太婆驱赶之后,不由对陆远解释道。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中唐呐.....

感谢袁老,感谢无数默默为提升粮食产量而奋斗的科研者。”

听完老丈的话。

陆远没有停留,牵马朝小镇方向而去。

最后还是忍不住感慨出声。

古代的粮食产量只有这么多,即便百姓再辛勤,能收获的粮食也是有限的。

所有人都在为了温饱而奔波。

这才是古代底层人们的真实生活。

像孟郊,韩愈这种寒门,虽然对比达官显贵,门阀世家,要差很多。

可和百姓一比,他们可是一点不差,至少温饱是有保证的,有了温饱,才能脱产读书。

而这些百姓,他们不可能脱产,一旦少一个壮劳力脱产,一家人就有可能被饿死。

更别说,他们就是想读书,也没有书可读。

“追云,就在这了,几个小小村落的而已,教学四年罢了。 奶爸奶自己有什么错

我就不信天下大势,还能因此改变。”

出村五六里后,陆远突然停下了脚步,回头看向了那几个村庄。

话似乎是对追云说的,也似乎是对自己说的。

......... 海棠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