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四顺吞了一下口水,微微躬身,小心谨慎地开口。
“李夫子好,这是我家小儿,刚满五岁。自小聪慧懂事,家里想送他来私塾启蒙,您看合适吗?”
李夫子听到孩子的年纪,轻微皱了一下眉头。
但见这孩子在他看过去时,一脸平静,丝毫没有胆怯。
甚至比他父亲还要淡定,颇意外,平静问道:
“你叫什么?”
林向安微微躬身,行了抱拳礼,道。
“回夫子,晚辈叫林向安。”
见这孩子懂礼节,便接着问道。
“你今年才5岁,是家人想让你读书,还是你自己要来读书?”
对方特意点出年纪,难道是嫌弃他太小?
不过也是,一般有钱或者有底蕴的人家,孩子三、四岁就开始启蒙。但普通人家的孩子,多是七、八岁以后才启蒙。
林向安想了一下,便回答。
“回夫子,家里长辈见小子颇机灵,便劝父母送我来私塾启蒙。我知读书是好事,也想来读书。”
李夫子停顿片刻,内心颇满意,来他这里多是普通人家的孩子。
也有五岁送来的小孩,胆小害怕,回答断断续续,最开始收过,但教起来非常费力,还哭闹,影响其他学生。
之后再收孩子,便会考察再收。
见这五岁稚子,能这样回答,可见头脑清晰,心里很满意。
转过头对王四顺说道,“这孩子,我收下了!”
“多谢夫子,请问小儿何时能来念书?家里需要帮他准备哪些东西?”
李夫子只是面上冷,但人很耐心。
“你们回去买两本启蒙的书籍,《三字经》和《千字文》即可,可以在家里准备些笔墨纸砚,后日上午再带着束修六礼一起过来,私塾包一餐。”
接着又细心询问道:
“你们住在哪里?这孩子年纪太小,每日回家时,申时需家里有人来接。”
“回夫子,我们家住在港口那边的大马巷。”
大马巷那边是集市最热闹,家里也经常过去买菜,李夫子知道不远,点点头。
“每日辰时之前,要将孩子送到私塾,一月休沐两天,可还有疑问?”
*
备注:
古代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级,等级很严格,而考中秀才成为了士族,虽然是最低的,但跨越了阶级。
而且出过秀才当官的现象,秀才不一定能做官,但可以获得破格提拔当官的资格。
每年考取秀才,都是有名额限制的。
例如明朝时期,江西是科举大省,但一个府(市)三年下来,大概40个秀才,这已经算多的了。
如果非要比较,在我看来相含金量相当于80年代的本科生,有补贴生活费,免学费,而且本科毕业直接包工作分配的。
在明清的历史上,有2次朱元璋直接提拔了秀才做了官:1371年,提拔丁士梅做了苏州知府;1382年,直接曾泰命为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