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月考(已补内容)

而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实际上,《大学》是可以看作是四纲、七证、八目,当然这是林向安从藏书阁的一本无名注解书上得到的启发,和主流思想有区别。

所谓的四纲,在三纲之前,还有一个“大道”,道为首纲。

《大学》中有这样一句话: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句话就是指的‘大道’或者说‘道’。

这里不得不提孔儒思想起源,是在春秋末期、战国先期的阶段,当时本来就是儒、道并不分家的一个时代,诸子百家,思想百花齐放。

当时的诸子百家之说,也都是标榜一个“道”字,作定点。

任何着作,若是撇开着作者的背景去谈,免不得误解。

流传的很多儒家思想,都是被统治者们故意曲解,为了方便教化治理百姓。

《大学》作者是曾子,他是孔子的学生,孔门七十二贤中,他是传承儒家道统心法的中坚分子。

而七证是在四纲之后,是求证大道的学养步骤,就是知、止、定、静、安、虑、得。

之后才是八目,是“亲民”的实际学问和修养。

百花齐放的年代,思想是会有碰撞的,然而诸子百家独尊儒术后,大大限制的了人的思想。

也得亏林向安是有成熟的思想,才能理解那本书上的思想。

也是古代科举读书后,林向安才了解的孔儒思想。

在当时社会,只有几百万人口,其中孔子门下就有三千弟子,个个都是当时各国的精英,是一股不得了的力量。

他明明可以拿到权位的可能,弟子们也要他去拿权位,但他选择了做学问,寂寞凄凉了一生。

一直到五百年后,到汉武帝的时候,才大大抬头,兴起的。

小主,

四书一直强调的学问,就是引导人做人做事,若一个人文盲,他做人做事好,也可以说他学问好。

林向安叹了口气,随即摒除杂念,提笔蘸墨,在纸上写下第一句:“《大学》之八目,纲纪学问之序也,格物为始,知行合一,方能诚意正心,进而治国平天下......”

坐在林向安旁边的陆肖皱着眉头,用手指轻轻敲击案几,似乎还未理清答题方向,看着林向安奋笔疾书,有些嫉妒。

又看到旁边的邱焕也已提笔疾书,笔尖在纸上飞快地移动,他心里又急又躁,无法冷静,只好硬着头皮作答。

室内的气氛愈发凝重,时不时传来同窗们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林向安将文章写到一半时忽然停笔,眉头轻蹙。

发现自己在论述“格物致知”时,言辞稍显单薄,便放下笔,回头反思文义。

片刻后,在纸上重新补充了一段:“若欲致知,则先求格物。万事万物,皆有其理,探其本质......”

这段补充不仅充实了内容,还让整篇文章更显流畅。

这次的时事论文谈到的是旱灾的治理,林向安笔锋不疾不徐,写着对策。

临近结束,室内静谧无比。

周教谕走过长案,目光扫过每一位考生,时不时走动着,观察答题情况。

林向安写完最后一段后,抬手揉了揉酸涩的手腕,飞快地检查了一遍文章的结构与文辞。

这时的陆肖则满头是汗,眼看时间不多,他急得连笔墨都溅在了袖子上。

也有好多同学早已放下笔,有的双手交叠,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有的检查答题纸,大多都很淡定,想来是习以为常了。

午时的钟声响起,教官宣布考试结束。

林向安将考卷整齐地叠好,起身走出考堂,深吸一口气,和其他同窗,一起走了出去。

时不时有人讨论答题情况,林向安却将视线看向院中那株繁盛的紫藤,目光沉静,并没有太大的反应。

背后有人一边摇头一边感叹:“唉,这次的题太难了。”

孙文石走过来轻拍林向安肩膀,笑着说道,“咱们一起去吃午食,做题做的我肚子都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