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太极

命理寻踪 李锦坤 1979 字 5天前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太极:从无到有、即万事万物初始之态。

太极:宇宙的起源与万物的根本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此句出自《周易·系辞上》,揭示了“太极”作为宇宙本源的核心地位。太极被认为是天地未开、阴阳未分之前的混沌状态,它象征着宇宙未分化之前的统一整体,是生生不息的根源。从这一概念出发,中华文化将太极延伸为一套包含天地、自然、人道的哲学体系,为解读万物提供了宏观视角。

太极的起源:

从混沌到生成,从无极到太极

太极的观念渊源于中国上古宇宙论思想,其中“混沌未分”的描述尤为重要。《易纬·乾凿度》中明确指出:“有形生于无形。”这种“有无相生”的思想奠定了太极观念的基础。唐代学者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进一步解释:“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在这一阶段,太极不仅象征宇宙最初的元气,还意味着宇宙本体未分化的原初状态。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无极而太极”的理论。他认为,太极虽起于无极,却具备动静结合的特性。动则生阳,静则生阴,阴阳互为根本。这种对太极动态生成的解释,将“无极”与“太极”的关系推向哲学高度,成为后世理学的重要理论依据。

太极与阴阳:从两仪到万物

《周易》指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段话不仅描述了宇宙生成的层次,也揭示了太极如何通过阴阳的对立统一推动万物的生长。具体而言,“两仪”指阴阳二气,是太极分化后的初始表现;“四象”则进一步分为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四种状态;由此再生成八卦,进而涵盖万物。

阴阳的运动特点也由此明确:“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动与静的交替构成了宇宙运行的基本规律。正如周敦颐所言,“动极而静,静极复动”。这种循环不息的特性不仅表现为自然的季节更替,也蕴含着社会与人生的辩证关系。

太极的哲学意义: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结合

“太极”的哲学内涵不仅限于宇宙生成论,更深入到本体论的讨论。宋代理学家以“理”解太极,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和。《朱子语类》中,朱熹明确指出:“太极者,其理也。”这一观点将太极从形而上的抽象概念,具体化为支配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则。

另一方面,张载以“气”解太极,主张太极是阴阳二气合一的实体。其变化规律既体现为宇宙万物的生成,也贯穿于天地万物的运动之中。王夫之进一步发展了张载的思想,认为太极是阴阳统一体,具有内在的运动本性。这一观点强调了太极的动态性,将其视为一切现象变化的根源。

太极图:中华第一图的流变

我认为:在太极图中,太极就是圆圈的外围,而内在为阴阳两仪,外生内、无生有。

太极图是太极观念的视觉化表达,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阴阳鱼图”。这种图形通过黑白两色的交替与互抱,形象地展现了阴阳相生相克、互根互化的关系。阴阳鱼图起源悠久,甚至可以追溯至原始社会的龙图腾文化。据学者考证,陕西永靖出土的彩陶壶上已有类似图案,被认为是太极图的雏形。

太极图的形式在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理论中得到完善。他设计的“太极图”包含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等层次,系统地展现了宇宙生成的过程。这一图形不仅为宋代理学奠定了象征基础,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太极的文化影响:从哲学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