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五行学说(3)

命理寻踪 李锦坤 2678 字 6天前

小主,

一、五味五行

1. 五味与五脏

《黄帝内经·素问》中明确提出了五味与五脏的对应关系: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进一步强调:“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这一观点揭示了五味对五脏功能的直接影响。然而,五味的五行属性不仅仅由其归经决定,更需要结合其功用进行判断。《素问·脏气法时论》将五味的作用归纳如下:

辛散属木,酸收属金,甘缓属土,苦坚属水,咸软属火。

2. 五味入脏的体用关系

五味如何作用于五脏?其核心在于体用关系的反映。例如:

肺为金,其体为风木,辛味入肺;

肝为木,其体为燥金;

心为火,其体为血液流动,属水;

肾为水,其体为命门真火;

脾为土,体用相合。

这一理论呼应了《道德经》中“体用相反”的哲学思想。通过理解五行体用关系,可以更深入地掌握五味在治疗中的应用。

二、五行药精

1. 药物的五行属性

中药的五行属性分为两层:

第一层是药味五行:

味辛属木,味咸属火,味甘属土,味酸属金,味苦属水。

第二层是药物归经五行。

具体药物例举:

(1)肝经药物

桂枝:叶天士认为桂枝属木,辛温可畅达肝气,善解风邪。

地龙:味咸性寒,入肝经,可化解毒素,清热除湿。

(2)心经药物

半夏:作为补心汤君药,半夏具有祛湿化痰的功效,与心的离火属性相符。

大枣:养血安神,为补心的经典药材。

(3)脾经药物

人参:色黄属土,补脾胃,生阴血,为调理脾胃的要药。

(4)肺经药物

芒硝:入肺经,性寒,具有润燥通便的功效。

2. 药物的功能体现

药物的五行属性决定了其针对五脏的治疗作用。例如,辛味的散寒作用对肺有益,而甘味的缓和作用则对脾胃有调理效果。

三、汤液经法

1. 体用化合

《汤液经法》是中医经典中药方理论的重要体现,其核心在于五行体用化合:

体:代表五行的阴面,静止特性;

用:代表五行的阳面,运动特性;

化:阴阳相混所生的新特性;

合:母子之味联合发挥作用。

以肝为例:

体:酸味(阴)收敛;

用:辛味(阳)散风;

化:甘味缓和肝气。

2. 五味急食与五脏调理

甘酸(土金)除逆:肝气上逆可用甘缓之,如芍药(酸)潜阳。

酸苦(金水)除烦:心火烦躁用酸收、苦泄,如竹叶(苦)泻火除烦。

辛咸(木火)除燥:燥气属金,用辛润之、咸软之,如芒硝润燥通便。

咸甘(火土)除滞:水湿不畅用咸下之、甘渗利之,如茯苓、泽泻利水除湿。

3. 进退补泻

根据五行生克规律,阳性药物顺五脏特性为补,阴性药物逆五脏特性为泻。例如:

阳数七,大补方多由七味药组成;

阴数六,大泻方多为六味。

五行理论贯穿于中医中药的方方面面,从五味的归经到药物的五行属性,再到汤液经法的体用化合,无不体现着阴阳五行的深刻哲学思想。这一体系不仅是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也为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指导,对于理解中医药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

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不仅是古人对自然界规律的深刻洞察,更是一种贯穿古今的哲学智慧。它揭示了世界万物的内在联系,强调了平衡与和谐的重要性。从自然到人体,从文化到日常,五行的影响无处不在。在现代社会中,重新审视五行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追求身心的平衡与幸福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