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到母亲在学校时长被人批评时,她的心里无比难受。
回到家里,她也闲不下来,要和弟弟妹妹还有母亲一起粘信封贴补家用。
静秋的母亲在忙碌的同时,嘴里还唠叨着对静秋争取留校任教的叮嘱。
电影中,关于静秋家里的描述极为特别。
有别于在张队长家咱住时的欢乐气氛,静秋回到自己家后,气氛反而变得压抑起来。
家,本来是温暖的,充满爱的。
但静秋家不同,他的父亲挂着“走资派”的帽子,还在劳动改造,静秋的弟弟妹妹年纪小,不懂事,静秋和静秋妈妈两人做事情反而变得谨小慎微,说话都不敢大声,给观众一种“夹着尾巴做人”的感觉。
这种处理方式,也让静秋这个角色更加合理。
韩平是怎么刻画静秋这个角色的呢?
为了让刘晓丽表现出那种“自卑”。
他从走路姿势,到言谈举止,都专门为刘晓丽量身打造,很好的刻画出静秋那种处处小心翼翼的感觉。
就是这种不大不小的反差,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和在乡下采风时完全不同的静秋。
在乡下时,虽然辛苦,但能看到她的笑容。
而回到县城的静秋,畏首畏尾,活像一个鹌鹑。
她的笑容不见了,整个人也充满了不自信和木讷,甚至是自卑。
正是角色要求的这种不自信和木讷,要求刘晓丽更多的运用眼神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
所以在整个县城里的戏份中,静秋给观众的感觉,就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支配着。她活的非常压抑,在家里要面对母亲和母亲的寄托,在外,则要面对自己的身份。
电影在这一段中,再也没有了在乡下时的背景音乐。
只有人声和物体的碰撞声。
在县城,静秋的活动范围也变得很少,几乎是家和学校两点一线,又和在乡下时有了鲜明的对比。
同时色调的处理也更加隐喻。
比如乡下的天空是湛蓝色的,而县城的天空却显得灰暗许多。
在乡下时,服装要随意一些。而在县城,随处可见的都是蓝色的卡其布工装。
而为了让观众意识到这种差别,同时也在里面添加那“苦中带甜”的滋味,就连老三的出现,也都被韩平安排在了晚上。
在星光暗淡的黑夜中,一盏昏黄的路灯下,老三穿着蓝色工装,安静的在路灯下等着静秋。
而当静秋走进了象征着点亮自己内心的光芒之中时,她才会褪去那种自卑与怯懦,脸上重新焕发光彩,带着那甜蜜的笑容。
看到这一幕,观众们也和静秋一样,不自觉地露出了笑容。
很简单的拍摄手法。
同样简单的人物内心描写。
可偏偏有了之前的做对比,在这个寂静的夜晚,静秋露出笑容后,整个人都变得鲜活起来。
多么纯净的笑容啊!
又是多么美丽的笑容啊!
静秋的这个绝美的笑容,让不少观众内心发出了感叹。
刘晓丽也很激动,这一刻,她甚至想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