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榜那天,天皇亲自到场。红榜高悬在朝堂外的牌坊上,榜首写着“菅原平”三个字——这个寒门士子,竟力压众多贵族子弟,拔得头筹。
“不可能!”大伴氏的嫡子大伴勇撕着榜单,“他一个卑贱武士之子,怎能考第一?定是考官徇私!”
吉备真备冷冷看着他:“考卷在此,你若能写出比他更好的经义、诗赋,我便承认不公。”他当众宣读菅原平的策论,当读到“氏姓如舟,学问如帆,无帆之舟,难渡沧海”时,连反对者都沉默了。
天皇走上前,亲手将“同进士出身”的牌匾颁给菅原平,笑道:“朕不管你是何氏姓,只知你是倭国的栋梁。”
此次贡举共录取三十人,其中寒门士子占了十二人,虽不及大唐“寒门为主”的规模,却已是倭国从未有过的突破。菅原平被授“大学寮助”,负责太学典籍整理;安倍清授“畿内少目”,参与平城京政务——这些职位,以前只有顶级贵族才能担任。
新科士子入职那天,旧贵族们的脸色难看如猪肝。大伴勇见菅原平穿着与自己同级的官袍,故意撞他一下:“走着瞧,卑贱者终究是卑贱者。”
菅原平没理他,只是低头整理案上的公文。他知道,打破偏见不能靠口舌,要靠实绩。入职一个月,他就将太学散乱的典籍按大唐《艺文类聚》的体例整理得井井有条,连天皇都称赞:“比以前的贵族官员做得还好。”
更深远的影响,在朝堂之外。九州的学子听说菅原平中了榜首,纷纷效仿他苦读儒经,说“下次贡举,定要让九州出个状元”;下级武士开始让子女入学,不再只教武艺;甚至有商人捐钱办学,说“要让俺们商户的孩子也能考贡举”。
小主,
吉备真备看着这一切,想起在长安时王夫子的话:“科举的意义,不在选官,在给天下人一个盼头。”如今,倭国的寒门子弟终于有了盼头——哪怕出身低微,只要读好书,就能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