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封赏之议(中)

“严阁老!杨顺是‘无能’还是‘纵敌’,其后果有何区别?!边镇总督,位高权重,执掌国之门户!无能至此,致使国门洞开,虏骑肆虐京畿,其罪难道就轻了吗?!举荐此等无能之辈身居要职,坐镇九边,阁老……莫非真以为一句‘失察’,便可推卸所有干系?!”

“至于私仇?”陈恪目光如电,扫过严嵩,“臣与杨顺素无恩怨!臣所争者,非个人恩怨,乃国法军纪!乃九边将士之军心!乃我大明万里江山之安危!若今日杨顺得以幸免,则明日九边诸将,皆可效仿!遇敌则避,失地无罪!长此以往,成祖天子守国门之志,将荡然无存!我大明北疆,将永无宁日!”

陈恪的言辞,如同重锤,一下下砸在嘉靖帝的心头,也砸在在场每一位重臣的心上。

他避开了难以证实的“通敌”,死死咬住“渎职纵敌”无论主观意愿如何,客观结果就是纵敌和“无能误国”这两条铁证如山的罪状,更将问题拔高到了动摇国本、摧毁军心的层面!

严嵩被陈恪这连番质问逼得气息一窒,他张了张嘴,还想再辩,却发现陈恪所言,句句在理,字字诛心!

在铁一般的事实和如此严重的后果面前,任何“无能”的辩解都显得苍白无力!

嘉靖帝沉默了。

他捻动玉珠的手指彻底停下,深邃的目光在陈恪坚毅的面庞和严嵩铁青的老脸上来回扫视。

他确实犹豫了。

杨顺该死他很清楚,但严嵩的党羽遍布朝野,处置杨顺,便是直接斩断严嵩在九边的重要臂膀,势必引发严党的剧烈反弹。

平衡,是他最看重的帝王之术。

陈恪敏锐地捕捉到了嘉靖那一闪而逝的犹豫。

他心中最后一丝侥幸也消失了。

他知道,必须下猛药了!为了九边的未来,为了那些石镇岳般的忠勇将士,他必须将嘉靖逼到墙角!

“陛下!”陈恪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玉石俱焚的决绝,他猛地挺直脊梁,目光如炬,直视御座之上的帝王:

“臣深知,弹劾重臣,易惹非议!然,臣更知,若因顾忌权势,因循苟且,坐视蠹虫蛀空国之柱石,则臣愧对陛下信任,愧对石镇岳将军及密云城下三千忠魂!愧对京畿百万遭劫黎庶!”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用尽了全身力气,一字一句,如同重锤砸落,响彻精舍:

“杨顺不诛,军法难明!九边难安!社稷难稳!”

“若陛下今日仍觉杨顺罪不至死,或虑及牵连,难以下旨……”陈恪的声音带着一种近乎悲壮的沉凝,他缓缓抬起手,竟是要去摘自己头上那象征伯爵尊荣的七梁冠!

“臣!陈恪!愿以此乌纱,此爵位,此身家性命为质!跪死在这精舍之前!只求陛下明正典刑,以杨顺之血,祭奠死难英灵!以正国法!以振军心!以安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