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丝毫没有因奇兵受阻而慌乱,仿佛这一切早已在推演之中。
他之所以蛰伏两月才发动此战,岂是盲目而来?
通过常乐构建的隐秘信息网络,以及重金收买的各方眼线,他对琉球本岛,尤其是那霸港地区的萨摩兵力分布、大致防御重点,早已了如指掌。
他知道桦山久守手中兵力约万人!
这正是桦山久守基于“陈恪必出奇兵”的判断所做的部署。
在陈恪看来,桦山久守此举,犹如一个被迫收缩防守的棋手,将本就有限的子力分散配置,试图堵住所有可能的漏洞,以待时变,或盼望着中山岛的预备队能成为翻盘的奇兵。
然而,陈恪的战术哲学,从来是“以正合,以奇胜”。
“正”兵,是根基,是摧城拔寨的绝对主力;“奇”兵,是催化剂,是加速胜利的关键手,但绝非依赖奇兵方能取胜。
他自信麾下这经过千锤百炼的三千正面主力,其推进能力、火力密度、白刃战技巧,远非萨摩守军可比即便敌人有所防备,正面强攻也足以碾碎一切阻碍!
俞咨皋的奇兵,能成功自然最好,可迅速瓦解敌抵抗,减少伤亡,缩短战局。
即便受阻,甚至失败,也无伤大局,无非是让正面战场的胜利来得更血腥、更缓慢一些而已。
他陈恪,输得起这支奇兵,也等得起时间。
“传令俞咨皋。”陈恪声音平稳,不带丝毫波澜,“不必强求于预定地点登陆,可分兵绕行,继续寻觅其防线薄弱处渗透牵制,亦可原地待命,保持压力,吸引其北侧守军不得回援正面即可。告诉他,本督不要求他立刻成功登陆,只要求他,将那里的敌军,给我牢牢钉死在原地,一兵一卒也不能放其回援正面!”
“是!”信使领命,迅速离去。
陈恪的目光再次投向正面战场。
此刻,经过数轮猛烈的舰炮火力准备,港口前沿的障碍物已被清扫大半,第一批近千名明军先锋,在哨船、快艇的掩护下,已然成功抢滩,并迅速以小队为单位,向纵深推进,与依托街巷、房屋节节抵抗的萨摩守军展开了惨烈的巷战。
火铳铳的爆鸣声、倭刀的劈砍声、垂死的惨嚎声,响彻滩头。
明军攻势如潮,虽然遭遇抵抗,但凭借更优的装备、更严密的配合和更高的士气,正在一步步蚕食着守军的阵地,缓慢却坚定地向内陆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