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宫试初现

苏婉儿起身,指尖轻轻掐了掐掌心。

系统提示音在耳畔响起时,"巧舌如簧"的技能正顺着血脉往喉头涌。

她抬眼望向窗外的月亮,清光透过窗纸漫进来,落在案上的《大昭舆图》残卷上——那是方才朱大人翻书时不小心摊开的。

"月照金瓯万里明,千帆竞发渡沧瀛。

渔歌欲唱先停箸,恐扰河清海晏声。"她声音清越,末句"恐扰河清海晏声"刚出口,便见朱大人猛地直起腰,长须都颤了颤。

方公公原本垂着的眼也抬了起来,目光里多了丝探究。

"好!"朱大人拍案,"河清海晏是我大昭盛景,偏你用'恐扰'二字,既显盛世之重,又含珍护之心,妙极!"

王若秋在底下轻轻鼓掌,目光里带了丝赞许。

苏婉儿坐下时,瞥见她绣墩下露出半截青布,边角绣着朵极小的雏菊——和西市绣坊里卖的"女红课"样品一模一样。

"今日首试到此。"朱大人合上檀木匣,"明日卯时三刻,静思居继续第二场。"

众人起身告退时,王若秋故意落后半步,轻声道:"苏姑娘的诗,让我想起去年在扬州,见漕运船队过闸时的景象。"

苏婉儿一怔——扬州漕运正是她前日帮父亲核对账册时看过的内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她转头看王若秋,对方眼里闪着促狭的光:"我猜苏姑娘也发现了,这秘选...怕不只是选妃。"

夜风卷着几片落叶从院门口吹进来,苏婉儿望着王若秋发间那支竹簪,突然笑了:"王姑娘若不嫌弃,明日...咱们作个伴?"

王若秋眼睛一亮,刚要说话,方公公已走到院门口:"苏姑娘,老奴送你。"

苏婉儿朝王若秋点了点头,跟着方公公往外走。

背后传来王若秋的轻笑,混着更夫的梆子声,飘进夜色里。

她摸着袖中母亲留下的平安扣,想起朱大人收题时说的"明日礼仪演练"——不知那演练里,藏着怎样的机锋?

次日卯时三刻,静思居里的铜鹤香炉刚飘起第一缕沉水香,苏婉儿已立在庭院青砖上。

晨雾未散,她望着廊下悬着的鎏金编钟,喉间泛起一丝冷意——这礼仪演练的场地,比昨日更讲究。

"诸位姑娘,今日考的是大昭宫仪。"朱大人扶了扶乌纱帽,"从迎驾、奉茶到退立三步,须得如在御前。"他话音刚落,左首湖蓝锦缎的姑娘便攥紧了袖口,腕上金镯撞出细碎声响;月白比甲的缩着脖子往廊柱后躲,绣鞋尖在青石板上碾出个浅痕。

苏婉儿垂眸盯着自己的绣鞋尖。

后宅里,苏若柔学宫仪时总爱把她叫去当"活屏风",她站在廊下看了三年:苏若柔福身时腰肢要弯成半弧,眼尾却得捎着三分傲气;奉茶时拇指扣着盏沿,小拇指要翘得像春芽;退立三步时裙角不能扫到地砖缝,否则会被教引嬷嬷用戒尺敲脚踝。

"王姑娘请。"朱大人的声音打断她的回忆。

王若秋上前时,竹簪在晨雾里泛着青润的光。

她福身时腰弯得太直,奉茶时手腕僵得像木棍,末了退立三步竟踩了自己的裙角——踉跄着扶住廊柱时,耳尖红得要滴血。

朱大人捻须摇头:"到底是民间女子,规矩生涩。"

"苏姑娘。"

苏婉儿提裙上前。

晨风吹起她鬓边碎发,她想起苏若柔第一次被教引嬷嬷罚跪时的哭嚎,想起后母捏着她的下巴骂"庶女也配看"时的尖刻。

此刻,她腰肢轻折成半弧,眼尾自然垂着,既不傲气也不怯懦;奉茶时拇指恰好扣在盏沿第三道纹路,小拇指微翘如新月;退立三步时裙裾轻扫过青砖,偏生没沾到半点砖缝里的晨露。

"停。"朱大人突然出声。

苏婉儿心尖一紧,却见他眯眼盯着她的退姿:"方才第三步,左脚是否偏了半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