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三地 第10节 穷根

门西双榜 昂首低眉 1922 字 20天前

蒙豆豆看着他们,又说:“这儿有一个谢公渠。

谢公,是明代万历年间,在林县担任知县的谢思聪。

有一次,谢思聪到洪谷山视察民情,看到当地百姓成群结队去洪谷河中担水。

山路难行,往往一担水从山上挑下来,只剩下不足一半。

这种情况,让视水如命的百姓痛心不已,又无可奈何。

谢思聪当即决定,率领当地的社首和水利专家,登山勘察地形,准备开渠引水。

百姓闻听以后,高兴得奔走相告。

一时间,有钱的出钱,有粮的出粮,根本不用动员,百姓们就扛着工具上山了。”

见众人听得入迷,他继续说:“历时三年多,一条宽30厘米,高30厘米,长达9公里的水渠,终于完工了。

当地百姓感恩于谢思聪的功德,把这条渠,命名为谢公渠。

清乾隆年间,老百姓为了纪念这位为民造福、勤政廉洁的父母官,在渠边,建造了谢公祠。

还在祠内,刻制了六幅石刻,展示了谢公体恤民情、为民造福的爱民情怀。”

秦关意听了,看着蒙豆豆说:“豆豆哥哥,听以群哥哥说,这里的孩子,从小就要去很远的地方挑水,一挑一整天也很正常。

以群哥哥的爷爷奶奶,还帮助几个孩子家,挖了储水窖,让他们能省出时间来,上学读书。

你能不能和温习叔叔说一下,让他出钱,在有水的地方盖一个学校。

这样,那些排队担水的孩子,就能利用排队的时间,去学校上学。

放学的时候,再担水回家了!”

蒙豆豆听了,对她竖起了大拇指,笑道:“关意真是个善良的好孩子!

捐助孩子上学,捐助修水渠,都是可以考虑的。

盖学校的事,则需要因地制宜。”

见秦关意听了不解,王守常说道:“担水,除了排队的时间,还有路上的时间。

不解决水渠、水窖的事,孩子们的学习时间,还是不够用。”

梁九斤在一边听了,点头说道:“不错,这件事要等郭以群的妈妈回来,再向她请教。”

秦关意听了,这才点头。

这时,周娴香等人,已经把饺子包好,只等郭以群他们回来。

一直等到晚上六点,郭以群、艾青青和一个穿着青布小褂的中年妇女,才走进了小院。

指着那妇女,郭以群介绍道:“这就是我妈妈施青萍。”

施青萍与大家打过招呼,然后说:“前天,我们小店村每家每户的代表,都去合涧镇开了修渠动员大会。

合涧镇领导组织我们,准备从合涧村人民大桥附近,引淅河水,修建建设渠。

计划之中,建设渠长6公里,能灌溉耕地2000亩。

这条渠建好以后,渠水流经东郭家园、万羊坡等村后,就能引到我们小店村来了!”

想起耽误了大家吃晚饭,她一边张罗着烧火,一边说:“前段时间,以群来信,让我认捐了一笔修渠捐款。

这笔捐款,正好派上了用场。

刚才,以群和青青找到我,我们立即去村里,办了捐款手续。

耽误了吃饭时间,慢待了大家,实在是对不起啊!”

见众人理解自己,她十分高兴,端出一碟陶碗,一边用开水烫着,一边又说:“现在小店村的村长,是原来八路军太行军区第七军分区皮定均司令员的老部下。

他参加过爱民渠的建设,这次修建建设渠,有他带着我们干,就能少走不少弯路。”

郭以群听了,在一旁笑道:“起修渠的事,妈妈高兴得,就像个小孩儿。”

施青萍下着饺子,点头说道:“以群批评得对!

我的确是太高兴了,等小店村有了水,这里的家家户户,都能拔了穷根,孩子们也就有了希望!”

秦关意听了,问道:“他们就能在家门口上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