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临危受命,调研报告显锋芒(上)

他立刻投入战斗状态。首先,他将那份通知文件反复研读,吃透每一条评审标准和申报要求。然后,他并没有急于下村,而是钻进了镇经济发展办公室的档案室,一头扎进那些积满灰尘的报表和总结报告中。

他需要先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快速勾勒出新枣镇特色产业的全景图。哪些产业有一定基础?哪些合作社在运营?哪些厂子有过创新尝试?他像一台高效的信息处理机,快速筛选、记录、对比,笔记本上很快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要点和数据。

经济发展办公室的主任是个快要退休的老同志,姓赵,对电脑不太精通,平日里的数据统计多是应付了事。他看到陈临海如此认真,甚至有些较真地核对某些矛盾的数据,不禁感叹:“小陈啊,这么认真干嘛?差不多就行了,报上去的材料,上面也未必细看。”

陈临海从一堆表格中抬起头,笑了笑:“赵主任,数据准一点,心里才有底。不然下去走访,容易被糊弄。”他的语气温和,但态度却异常坚定。

老赵摇摇头,没再说什么,但眼神里多了一丝欣赏。

花了整整一天半时间泡在档案室,陈临海初步梳理出了几个重点方向:除了周书记点名的“枣香情”农产品加工厂,镇南边有两个村的农户联合搞了一个生态黑猪养殖合作社,规模虽小,但口碑不错;镇东头有一家传统工艺的竹编作坊,老师傅手艺精湛,但产品销路一直打不开;还有一个大学生村官牵头搞的绿色蔬菜大棚项目,技术新,但缺乏资金扩大规模……

带着这份初步清单和满脑子的疑问,陈临海开始了他的实地调研。他没有通知村里干部陪同,而是借了一辆快要散架的二手自行车,骑着它,迎着秋日凉而不寒的风,深入一个个村庄、一家家企业。

小主,

第一站,他去了那家生态黑猪养殖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是个黝黑精干的中年汉子,叫王大河。起初他对这个骑着破自行车、看起来像个学生娃的镇干部并不感冒,言语间有些敷衍。

陈临海没有摆任何架子,而是直接钻进猪舍,仔细查看养殖环境,询问饲料来源、防疫情况、销售渠道,甚至具体到每头猪的生长周期和成本核算。他问的问题专业而切中要害,完全不像个门外汉。

王大河渐渐收起了轻视,眼神变得认真起来。两人蹲在猪舍旁,就着地上的土坷垃,画起了销售模式的草图。陈临海结合自己学过的市场营销知识,给他分析高端肉制品市场的潜力,建议他尝试定制化、会员制销售,并提到扶持基金或许可以用于品牌认证和冷链运输设备的初期投入。

“干部,你……你这话说到俺心坎里去了!”王大河激动地搓着手,“俺就知道光养好猪不行!就是缺钱缺门路啊!要是真能那样搞,俺们合作社就有盼头了!”

离开养殖合作社时,王大河一直把陈临海送到村口,反复握着他的手:“陈干部,俺信你!这事要是能成,俺们全村都感谢你!”

接着,他又走访了那家竹编作坊。老师傅已经七十多岁,带着两个徒弟,守着即将失传的手艺。作品精美绝伦,却只能堆在简陋的作坊里,靠偶尔来的零散游客买走几件,价格还被压得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