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临海仔细观看了老师的编织过程,询问了每一种竹编的工艺难度和耗时。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不仅仅是资金问题,更是如何与现代审美、市场需求结合,如何打通销售渠道的问题。他初步设想,基金或许可以用于开发符合现代家居审美的新品图样、搭建线上销售平台以及参加手工艺展会。
老师傅话不多,但浑浊的眼睛里却燃起了一丝微弱的光亮。
他还去看了绿色蔬菜大棚。大学生村官小刘带着他参观现代化的滴灌系统和无土栽培技术,侃侃而谈绿色农业的前景,但谈到市场时却面露难色:“……超市进场费太高,我们这种小规模根本进不去,只能附近集市卖卖,或者等菜贩子来收,价格压得厉害。”
陈临海一边记录,一边思考着如何利用基金帮助其与“枣香情”这类加工厂或者镇上的学校食堂建立直供合作,稳定销路,降低成本。
当然,他也再次深入走访了“枣香情”加工厂。厂长刘茂才早已从李伟那里得知了消息,热情接待了他。陈临海没有停留在之前的方案上,而是更细致地查看了生产车间、原料仓库,详细询问了成本构成、利润空间以及工人们的收入情况。他发现,厂子最大的问题除了包装和市场,还有原料(蜂蜜和红枣)收购标准不一,导致产品质量存在波动,这直接影响品牌信誉。
他将这一点也认真记了下来。
每一天,他都是迎着朝阳出门,披着星光归来。骑着他的破自行车,奔波在乡间坎坷的土路上,裤腿上沾满了泥点,嘴唇因为长时间说话和吹风而有些干裂。但他的眼睛,却越来越亮。
他看到了小镇的落后与闭塞,但也看到了蕴含在泥土之中的勃勃生机和民众改变现状的渴望。每一次坦诚的交流,每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碰撞,都让他更加贴近这片土地,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为生民立命”这五个字沉甸甸的分量。
然而,就在他全身心投入调研的第四天傍晚,当他拖着疲惫却充实的身躯回到镇政府大院时,一个意想不到的身影,正站在宿舍门口的那棵老槐树下,似乎已等候多时。
竟然是苏晓薇。
她穿着一件浅蓝色的毛衣,手里拎着一个保温桶,在渐浓的暮色里,身影显得有些单薄,眼神中带着一丝担忧和犹豫。
“陈……陈干部,”她看到陈临海,脸上微微一红,有些局促地开口,“我……我听王姐说,你这几天天天下村,很辛苦……食堂饭菜油水少,我……我煲了点汤,你……趁热喝点吧。”
她的声音轻柔,像晚风拂过树叶,带着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
陈临海愣住了,看着眼前这个才见过两次面的姑娘,看着她手中那个冒着热气的保温桶,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猝不及防地冲垮了他连日来的疲惫和心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