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林万骁的讲解,会议室里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几位年轻的处长和业务骨干,眼睛越来越亮,身体不自觉的前倾,脸上流露出兴奋和赞同的神色。他们早已受困于传统工作模式的低效和片面,林万骁的构想仿佛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
然而,另一部分人,尤其是一些资历较老的同志,眉头却越皱越紧。
果然,林万骁话音刚落,负责技术保障的王宽副局长就先开了口,语气带着技术官员特有的审慎:“万骁同志的构想非常有前瞻性,令人鼓舞。不过,这里面涉及的技术难度非常大。多源数据融合的标准和接口、海量数据的实时处理能力、智能算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尤其是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都是巨大的挑战。以我们局现有的技术力量和预算,恐怕……”他摇了摇头,未尽之语显而易见——心有余而力不足。
紧接着,那位德高望重的老专家刘老,慢悠悠地摘下眼镜,擦拭着,不紧不慢地说:“想法是好的,年轻人敢想敢干。但是不是有点……过于理想化了?舆情工作,核心还是靠人,靠我们分析人员的经验和政治判断力。弄这么花哨一个地图,数据堆砌得再多,万一算法误判,或者被别有用心的人攻击,导致错误信息上了‘仪表盘’,误导了领导决策,这个责任谁来负?我们现在的体系,虽然慢一点,但稳妥。”
“刘老说得有道理,稳定性是第一位的。”
“是啊,这么庞大的系统,建设周期得多长?投入产出比怎么算?”
“下面的同志能不能适应这么复杂的新系统?别到时候成了摆设。”
几位倾向保守的处长也纷纷附和,会议室内一时间充满了质疑的声音。
这时,社会思潮分析处的副处长,一位三十多岁、思维活跃的女博士丁碧晨忍不住开口:“我认为林局的构想恰恰抓住了我们工作的痛点!我们现在就像盲人摸象,看到的都是局部。这个地图能让我们看到‘全象’,看到事件之间的关联,看到水面下的冰山!至于技术和风险,完全可以分阶段、小范围试点来解决,不能因为怕噎着就不吃饭了!”
网络舆情监测处的一位年轻科长也激动地补充:“对!而且这能极大解放我们基层的生产力,从繁琐的信息筛选中解脱出来,专注于深度分析和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