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成果:”扶苏道,“如今,大秦的户籍册、赋税单、商票、农科手册、律法文书,均使用简体汉字;
官吏办公、军队传令、商贸交易、百姓书信,也以简体汉字为主;甚至西域的安息商人、南洋的城邦使者,为了与大秦通商,也纷纷学习简体汉字,咸阳的商贸馆还开设了‘外族商人简体字短期班’,五年累计培训八千余人!
他举例道:“吕雉大人推行的商票,上面的‘大秦互助商票’字样均为简体字,如今不仅大秦百姓能识别,连西域、南洋的商人也能看懂;
农科的杂交麦种包装袋上,用简体字标注‘播种时间’‘施肥量’,农夫一看便懂,大幅提升了技术推广效率;
西拓的异族部落首领,如今能看懂大秦的政令文书,还能用简体字签署通商协定,再也不用依赖翻译!”
“简体汉字的推广,还促进了文化融合与信息流通!”
扶苏补充道,“异族百姓通过学习简体字,更好地理解大秦的律法、政策;内地与边境的百姓通过简体字书信往来,交流农科技术、商贸信息;
学堂的双语课本,以简体汉字为核心,搭配异族语言注释,既传播了大秦文化,又尊重了异族习俗,加速了民族融合!”
为了让汇报更生动,扶苏邀请了三位学堂代表上前佐证:
第一位是润疆双语学堂的异族助教阿木(正是之前的润疆农夫阿木),他身着秦式短打,手中捧着学员作业本,躬身道:“公子扶苏,陛下,各位大人!
俺以前是润疆的农夫,大字不识一个,通过学堂夜校学习,如今能识一千二百字,还能看懂农科的种植手册!
俺现在是学堂的双语助教,教异族孩童学简体字和农科技术,俺的学生里,已有五十多人能帮家里记账、看手册,还有三个考上了咸阳的太学!”
第二位是咸阳乡学的女先生李丫丫,她身着青衫,手持教鞭,声音清亮:“公子扶苏,陛下,各位大人!
五年前俺是学堂里为数不多的女童,如今俺已成了乡学的女先生,教三十余名女童读书写字、学农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