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新政铺开,冀州新风

借鉴河内经验,华佗与张仲景主持的“冀州医署”在邺城设立总署,并开始在魏郡、巨鹿、安平等重要郡县设立分署。医署不仅治病救人,更承担起防治瘟疫、传授简易医护知识的职责。尤其是在军队中,战伤救治规程被强制推行,极大提升了士兵的生存率。

与此同时,“冀州官学”体系也开始构建。邺城设立州学,由蔡邕主持,汇聚名师,整理典籍,招收俊才。各郡县则设立郡学、县学,选拔本地优秀子弟入学,无论出身,唯才是举。教材由州学统一编订,除了经史子集,也加入了初步的算学、律法、乃至基础的地理农桑知识。袁绍甚至亲自为州学题写匾额“明德求是”,表明其重实学、求真理的办学倾向。此举打破了世家大族对知识的垄断,为寒门子弟开辟了晋身之阶,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第三,律法为纲,震慑豪强。

对于巨鹿李升这类敢于公然抵制新政的豪强,袁绍采取了精准打击的策略。他并未大动干戈,而是命令审配,以“监军”和“律法修订使”的身份,亲自前往巨鹿郡。

审配性格刚直,执法如山。他抵达巨鹿后,并未直接抓捕李升,而是首先雷厉风行地处置了几个依附李升、在清丈田亩中舞弊的郡县小吏,当众宣布其罪状,依法严惩,抄没家产。此举既是敲山震虎,也表明了州府推行新政的决心不容置疑。

随后,审配公开受理农户对李升等豪强隐匿田亩、欺压乡里的诉状,并派出精干吏员,重新勘验李升等家的田产。在确凿的证据和州府的强力姿态面前,李升的抵抗迅速土崩瓦解。他试图托人向袁绍说情,甚至暗示可以献上巨额钱财,但袁绍根本不予理会。最终,李升被判处田产罚没大半,其本人数年劳役,家族势力遭到重创。

此事传开,冀州各郡蠢蠢欲动的豪强顿时噤声。他们意识到,这位新州牧不仅手握强兵,更有推行新政的坚定意志和一套行之有效的律法手段,绝非韩馥可比。继续对抗,只有死路一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四,商路疏通,货殖繁荣。

袁绍深知经济的重要性。他下令整修通往并州、幽州、司隶的官道,设立关卡统一税率,严禁地方私设滥征。同时,由州府出面,组织大型商队,将冀州的粮食、布匹、盐铁运往各地,换回急需的马匹、皮革、药材等物资。稳定的环境和畅通的商路,吸引了各地商人云集邺城,市面日益繁荣,商税也随之大增。

新政推行数月,冀州风貌已然焕然一新。这一日,袁绍再次微服,与荀攸来到邺城新落成的官学之前。

正值旬休,官学前的广场上,聚集了不少年轻的学子。他们有的在激烈辩论着经义,有的则在沙盘前推演算术,更有几人围着一张粗略的冀州地图,指画着水利工程的走向。这些学子衣着各异,有的显然是寒门出身,布衣草鞋,却目光炯炯,充满朝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