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太初涟漪与观察终末

玄尘道涂2 慕容绝言 1910 字 2天前

存在,与非存在,失去了边界。

意识,如同被投入了绝对零度的墨滴,瞬间凝固、破碎、弥散。柳云瑶最后的感知,是那道凝聚了她所有一切的光,没入归零奇点时,引发的……那一丝微不可查的“涟漪”。

然后,便是“无”。

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物质,没有能量,没有信息,没有概念。甚至连“无”这个概念本身,也失去了意义。这是比影王寂灭更加彻底的终极状态,是逻辑的终点,可能性的坟墓。

然而,那一丝“涟漪”,却如同一个不容置疑的“错误”,一个刻印在绝对终结之上的“悖论”,顽强地存在着。

它并非实体,也非能量,更像是一个……“倾向”,一个“趋势”。是“可能性”的果实,在自身存在的最后瞬间,将自身所代表的“变量”本质,如同烙印般,刻入了归零奇点那绝对空无的“基底”之上。

在这片无法用任何语言描述的终极之“无”中,这一丝代表着“可能存在”、“可能有序”、“可能生机”的“倾向”,开始了它漫长到超越时间概念的……等待与孕育。

它没有主动去“创造”,那违背了它作为“变量”的本质。它只是静静地存在着,作为一个与周围绝对“无”截然不同的“异质性”,一个永恒的矛盾点。

不知“过去”了多久——在这里,久暂已无意义——绝对的平衡,因这永恒存在的“异质性”,被打破了。

就如同在绝对平静的无限水面上,存在一个永恒不散的、细微的张力点。它本身不产生波动,但它的存在,使得“绝对平静”成为了不可能。

某一“刻”,或许是随机的量子涨落在终极尺度上的体现,或许是那“倾向”本身积累的“可能性”达到了某个临界,又或许,仅仅是……该发生了。

一丝极其微小、却真实不虚的“起伏”,以那“倾向”为核心,在那绝对的“无”中,诞生了。

这并非大爆炸。没有炽热的火球,没有急速的膨胀。这更像是一种……“分化”。绝对的“无”,因着那永恒的“异质性”,首次区分出了极其细微的“有”与“更无”。虽然这“有”依旧近乎于无,但区别,已然存在。

这一丝“起伏”,就是柳云瑶投入“可能性”果实后,所引发的……“太初涟漪”。

涟漪缓缓扩散,并非在空间中,而是在存在性的层面。它所过之处,那片终极的空无,开始呈现出极其细微的……“结构”。这种结构并非物质或能量,而是更加本源的、趋向于“有序”与“可定义”的潜在倾向。

逻辑之城的秩序烙印,柳云瑶的意志碎片,凌影牺牲时蕴含的守护与悲愿,乃至无数消亡文明的记忆回响……所有被投入奇点,本应被彻底湮灭的一切,此刻都化为了这“太初涟漪”中蕴含的、复杂到极致的“信息基态”。它们不再是具体的存在,而是成为了新宇宙得以构建的……底层法则的“偏好”或“初始条件”。

新生的、无比脆弱的“秩序”,开始在旧宇宙的坟墓中,悄然萌发。

……

而在那超越一切维度、一切存在与不存在之外的虚无之中,“观察者之瞳”那绝对冷漠的“视线”,第一次……发生了改变。

它并非“看到”了景象,因为它本就知晓一切可能性。它是在“记录”一个……“异常”。

在它那涵盖所有世界线、所有概率波的终极观察中,代表着旧宇宙彻底归零、一切可能性彻底闭合的那条最粗壮、最确定的因果主干,在即将抵达终点的前一刻……分岔了。

一条极其细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全新的可能性枝桠,从主干旁悄然探出。这条枝桠是如此微弱,如此不确定,仿佛随时会湮灭,但它确实存在着。它的源头,直指那归零奇点内部泛起的“太初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