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朱棣在北平起兵,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说齐泰、黄子澄是奸臣,要进京侄子清理门户。这就是历史上的靖难之役。
朱允炆听说叔叔反了,刚开始还挺淡定,觉得自己是正统,派个几十万大军过去,分分钟就能把朱棣摁死。他任命老将耿炳文为帅,率军北伐。可没想到,耿炳文擅长防守,不擅长进攻,刚打了个小败仗就缩在城里不出来了。
这时候,黄子澄又出了个馊主意:陛下,耿炳文不行,换李景隆吧!这小子是名将李文忠的儿子,肯定厉害。朱允炆信了,让李景隆带着五十万大军去北平。
要说这李景隆,真是个。他率军包围北平,眼看就要攻破城门,却因为指挥失误,被朱棣的儿子朱高炽(后来的明仁宗)带人打退。等到朱棣回师救援,李景隆竟然吓得连夜跑路,五十万大军丢盔弃甲,粮草辎重全成了朱棣的战利品。朱允炆气得发抖,却没杀他,还让他接着带兵——不得不说,这心也太宽了。
接下来的三年,靖难之役成了一场魔幻剧。朱棣虽然兵力少,但他身经百战,手下全是精锐;朱允炆这边兵多将广,却总因为战术指挥失误,一错再错。更要命的是,朱允炆还有个命令:别伤着我叔叔,我不想背负杀叔的名声。这道命令,简直是给朱棣发了免死金牌,好几次朱棣身陷重围,都因为明军不敢下死手而逃出生天。
有一次,朱棣在战场上被打得大败,身边只剩下十几个人,眼看就要被活捉,明军却因为朱允炆的命令不敢射箭,眼睁睁看着他跑了。朱棣回去后,摸着脖子笑:我这侄子,真是太贴心了。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看透了朱允炆的底牌,决定玩吧大的——绕过山东,直扑南京。这招risky得很,但效果出奇的好。朱棣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打到了南京城下。
朱允炆慌了,派李景隆去和朱棣谈判,说愿意割地求和。朱棣笑了:我是来清君侧的,不是来抢地的。李景隆这人,不光会打败仗,还会卖主求荣。他见朱棣势大,竟然偷偷打开了金川门,放燕军进城。
南京城破的那天,皇宫里起了一场大火。等火被扑灭后,人们在废墟里找到了几具烧焦的尸体,太监说那是朱允炆、马皇后和太子朱文奎。朱棣抱着哭了一场:侄儿啊,你咋就这么想不开呢!然后,他以天子礼把这几具尸体埋了——至于埋的是谁,只有天知道。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