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明代宗朱祁钰:临危受命挽狂澜,一夕权倾转头空!

临危受命挽狂澜,景泰朝堂气象宽。

岂料南宫藏猛虎,空余陵寝对青山。

七年帝王非易得,一夕权倾转头空。

若使天年能再续,江山未必属英宗。

在明朝的皇帝圈子里,明代宗朱祁钰绝对是个临时工般的存在。哥哥朱祁镇被蒙古人抓走,国不可一日无君,大臣们硬把他推上龙椅。本想当个安稳王爷,却意外成了皇帝,还干得不算差——击退蒙古人,稳住了大明江山。可最后呢?哥哥回来抢了皇位,自己落得个离奇死亡的下场,连个正经庙号都差点没捞着。他的一生,就像一场精彩却仓促的大戏,刚入佳境,就被人拉了电闸。

朱祁钰,明宣宗朱瞻基的二儿子,朱祁镇的亲弟弟。出生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比哥哥小一岁。按理说,有个嫡长子哥哥在,他这辈子注定只能当个逍遥王爷,跟龙椅基本不搭边。

事实也确实如此。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朱祁镇登基,作为弟弟的朱祁钰被封为郕王。这时候的他,日子过得相当滋润——不用操心朝政,有皇帝哥哥罩着,手里有封地有俸禄,每天喝酒赏花,遛鸟听戏,小日子过得美滋滋。史书记载他少聪慧,性端凝,意思是这小伙子脑子灵光,性格还稳重,就是没什么野心,典型的佛系王爷。

要是没有后来的变故,朱祁钰大概会在王府里娶几房姨太太,生一堆娃,安安稳稳活到六七十岁,在史书上留下一句郕王薨,无子,国除就完事了。可历史这编剧,就爱搞突然袭击。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朱祁镇被王振忽悠着去亲征蒙古,临走前把两岁的儿子朱见深立为太子,让朱祁钰留在京城。说白了,就是让弟弟帮忙看家,自己带着旅游团出去浪。朱祁钰估计还挺高兴——哥哥不在,自己暂时说了算,能过把瘾。

可他万万没想到,这差点被哥哥彻底玩崩了。八月,土木堡传来消息:大军全军覆没,王振被杀,皇帝哥哥被蒙古人抓走了!

消息传到北京,整个朝廷炸了锅。大臣们在朝堂上哭成一片,有人说要跑回南京,有人说要拼命,还有人直接当场动手,在朝堂上打死了王振的同党马顺。场面混乱得像菜市场,朱祁钰站在一边,吓得腿都软了——他哪见过这阵仗?

就在这时候,一个硬气的声音喊了出来:哭有什么用!当务之急是守住京城,再敢提迁都,斩!说话的是兵部侍郎于谦。朱祁钰一看,哎,有人撑腰了,赶紧顺着台阶下:于大人说得对,都听他的!

可问题来了:国不可一日无君。蒙古人拿着朱祁镇当人质,天天到城下叫门,总不能真让俘虏皇帝发号施令吧?太子朱见深才两岁,穿开裆裤呢,根本镇不住场子。大臣们合计来合计去,觉得只有一个办法——让郕王朱祁钰暂代皇帝职权。

朱祁钰一听就慌了:别别别,我不行,我真不行!他不是谦虚,是真害怕。这时候当皇帝,简直是接了个烫手山芋——外有蒙古大军压境,内有一堆烂摊子,搞不好就是亡国之君,遗臭万年。

可大臣们不给他拒绝的机会。九月初六,在孙太后(朱祁镇亲妈)的默认下,朱祁钰被上了皇位,改年号为,遥尊被俘虏的哥哥为太上皇,还把小太子朱见深保留着。用《明史》的话说,是众臣合辞劝进,王再三辞让,乃受命——这再三辞让,估计一半是客气,一半是真怂。

就这样,朱祁钰稀里糊涂地成了明朝第七位皇帝,开始了他为期七年的临时工生涯。

刚当上皇帝的朱祁钰,心里是七上八下。蒙古人(瓦剌部)的也先带着朱祁镇,已经打到北京城外了,扬言不打开城门,就宰了你们皇帝。城里人心惶惶,好多大臣家里都偷偷收拾行李,准备跑路。

这时候,朱祁钰做了他这辈子最正确的决定——完全信任于谦。他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让他全权负责北京防务,自己则当起了甩手掌柜于大人,要钱给钱,要人给人,你说了算,我就一个要求——保住北京城!于谦果不失所望,接到任命通知书后,里面做了以下决策:

一、调各地军队进京勤王,凑了二十二万人;

二、把通州粮仓的粮食运到城里,断绝蒙古人抢粮的可能;

三、分兵把守北京九个城门,自己守最危险的德胜门;

四、下了道狠命令:将领临阵退缩者,斩!士兵后退者,后队斩前队!

同年十月,也先带着大军兵临城下,还把朱祁镇拉到德胜门外,想让于谦等人出来。于谦站在城楼上,假装没看见,大喊:我们已经有新皇帝了!太上皇?那是你们手里的人质,跟我们没关系!朱祁镇在城下听得鼻子都气歪了:好你个于谦,等我回去再收拾你!

也先一看用朱祁镇当幌子没用,直接下令攻城。接下来的日子,北京城外打得那叫一个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