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楚庄王:三年沉睡似消磨,一鸣惊人天下惊

三年不鸣隐锋芒,一飞冲天震四方。

问鼎中原豪气显,饮马黄河霸业昌。

宽宏能纳逆耳语,智略堪平乱世殇。

楚宫千载风云散,庄王英名万古扬。

开篇前插一嘴,帝王篇终于写完了,接下来便是我们的霸主篇,按照我们正常读史都是帝王将相,但在帝王和将相之间还有这么一批人,值得我们尊敬——霸主。

“成王败寇”如果红花没有绿叶映衬,那便不会那么耀眼。如果不是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吴广起义拉开反秦的大幕,那么岂会有后面的高祖刘邦一统大业?不是那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张角率领黄巾军掀开东汉王朝的最后一块“遮羞布”,又岂会有一统三国的魏晋王朝?不是那句“首战即决战,一战定乾坤”,陈友谅率领当时最强大的“航空母舰”与朱元璋在潘阳湖大战,又岂会让朱元璋完成一统天下的夙愿……

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不甘忍受封建王朝的压迫,奋起反抗,他们虽然失败了,但英雄伟绩值得我们敬佩。

我想了很久,不知从哪里开始,想来想去,还是从他这开始——楚庄王。因为“楚王问鼎”拉开了春秋的大幕舞台,将周王朝的最后一丝涟漪撕破,开启了一个诸侯争霸的局面。

公元前613年,楚穆王熊商臣前脚刚咽气,太子熊侣后脚就披上了楚王的冕旒,这便是后来震彻春秋的楚庄王。可谁也没料到,这位新王一上台,竟把楚国朝堂搅成了“酒馆子”——每天从早到晚,不是搂着美人喝酒,就是抱着乐器听歌,朝堂上的奏章堆得能埋住案几,他连眼皮都不抬一下。

底下的大臣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要知道,当时的楚国虽说也算大国,可周边的邻居没一个省油的:北边的晋国盯着中原霸权,东边的吴国在淮河边上跃跃欲试,就连南边的百越部落,都敢时不时来抢点粮食。老楚王在位时还能压得住场子,如今新王天天“躺平”,再这么下去,楚国迟早要被人啃得只剩骨头。

有个叫伍举的大夫,实在看不下去了,硬着头皮闯进王宫。一进门就看见楚庄王歪在榻上,左边搂着个舞姬,右边端着个酒樽,面前还摆着一排编钟,正听得眉飞色舞。伍举也不敢直接骂,只好拐着弯说:“大王,臣最近听说咱们楚国有只怪鸟,落在朝堂上三年了,不飞也不叫,您说这鸟是咋回事啊?”

楚庄王眯着醉眼瞥了他一眼,嘴角撇了撇:“你当我傻?这鸟我知道——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你先回去吧,该管的事,我心里有数。”伍举一听,心里咯噔一下,琢磨着大王这话不像随口糊弄,可转头再看楚庄王,又端着酒樽跟美人划起拳来,半点要“飞”要“鸣”的样子都没有。

接下来的两年多,楚庄王变本加厉。他不仅天天喝酒,还下了道命令:“谁敢进谏,直接砍头!”这下大臣们更不敢说话了,只能看着楚国的朝政一天天烂下去。有个叫苏从的大夫,性子急,看着自家国家快成了笑话,干脆抱着必死的决心闯进王宫,一进门就嚎啕大哭。楚庄王被他哭得烦了,放下酒樽问:“你哭啥?”苏从抹着眼泪说:“我哭我自己要死了,更哭楚国要亡了!我进谏您要杀我,可您天天这么折腾,楚国迟早要被晋国灭了,到时候您也成了亡国之君!”

这话要是换在以前,楚庄王指定拔刀就砍,可这次他却突然把酒杯一摔,站起身来,眼睛里没了半分醉意:“好!你这话没白说,从今天起,老子不喝了!”

没人知道楚庄王这三年到底在想啥。有人说他是故意装醉,看看谁是忠臣谁是奸臣;也有人说他是刚继位,怕底下的老臣不服,先藏着锋芒。可不管怎么说,这只“睡了三年的鸟”,终于要展翅了。

楚庄王说不喝就真不喝了,第二天一早就穿着朝服坐在朝堂上,把堆了三年的奏章全搬了出来,一本本亲自批阅。大臣们看着突然“开窍”的大王,都懵了——这还是那个天天醉醺醺的熊侣吗?

更让人意外的是,楚庄王不仅批奏章,还开始整顿朝堂。他先把这三年里顺着他喝酒、从不劝他的大臣抓了一批,说他们“误国误君”,要么流放要么降职;再把伍举、苏从这些敢进谏的大夫提拔起来,让他们分管军政大事。这一通操作下来,楚国朝堂立马换了个模样,那些混日子的官员再也不敢偷懒,都卯着劲干活。

可光整顿内部还不够,楚国的军队也得练。当时楚国的军队虽说人多,可军纪涣散,打仗的时候还能看见士兵偷偷摸鱼。楚庄王想了个办法——搞了场“军事演习”,可这场演习比真打仗还严。他让司马(管军队的官)蒍贾负责操练,谁要是敢违反军纪,不管官职大小,直接军法处置。

有一次演习,楚庄王的弟弟公子侧,仗着自己是王弟,偷偷喝了点酒,结果操练的时候迟到了。蒍贾二话不说,就把公子侧的战车给扣了,还把他的车夫拉出来打了三十鞭子。公子侧气得跑到楚庄王面前告状,说蒍贾不给自己面子。楚庄王却拍着桌子说:“他打得好!军纪面前,别说你是我弟弟,就是我本人犯了错,也得受罚!”公子侧被怼得没话说,只能灰溜溜地回去认罚。

小主,

这事传开后,楚国的士兵都知道新王是来真的,再也没人敢违反军纪。没过多久,楚国的军队就从“散沙”变成了“尖刀”,就等着找个机会试试锋芒。

可楚庄王心里清楚,要想当霸主,光靠军队硬还不够,还得有个能帮他出谋划策的“智囊”。他听说有个叫孙叔敖的隐士,特别有本事,就在云梦泽边上种地。楚庄王立马放下架子,亲自跑到云梦泽去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