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任:醇亲王府的布衣先生

闲话清史 夏中日 1927 字 11天前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溥任看着解放军战士在王府墙外露营,不进民房,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心里感慨万千。他对金瑜庭说:“这才是真正的军队,国家有希望了。”

新政府接管了教育事业,竞业小学并入公立学校。溥任主动提出,将王府的部分院落捐给国家,自己则带着家人,搬到了王府附近的一个小胡同里,住起了四合院。院子不大,有棵枣树,一间正房,两间厢房,却收拾得干干净净。

没了学校的牵挂,溥任反而更忙了。他被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负责整理晚清史料。每天早上,他提着一个布包,里面装着笔记本和放大镜,挤公交车去馆里。馆里的年轻人都叫他“溥先生”,他从不摆架子,谁有问题请教,他都耐心解答。

金瑜庭则在家里操持家务,带孙子孙女。闲暇时,她会织毛衣,做布鞋,把孩子们穿小的衣服改改补补,接着穿。有次,孙子抱怨衣服上有补丁,金瑜庭就说:“你爷爷小时候,衣服上的补丁比这还多呢。好日子是省出来的,不是比出来的。”

载沣晚年身体不好,溥任每天都会去看父亲。他推着轮椅,带父亲去什刹海散步,看孩子们放风筝,听小贩吆喝。载沣看着湖边钓鱼的老人,说:“这辈子,争过,抢过,最后才明白,平平安安最难得。”溥任握着父亲的手,点点头:“您说得对。”

1951年,载沣去世。溥任按照父亲的遗愿,将醇亲王府全部捐给国家,一部分成了宋庆龄故居,一部分成了幼儿园。他说:“这宅子住了几代人,留给国家,能发挥更大的用处。”

六、家庭温情:烟火里的相守

溥任和金瑜庭共育有三子二女:长子金毓嶂、次子金毓峑、三子金毓岚,长女金毓琨、次女金毓珵。他们给孩子取的名字,都带个“毓”字,却不用爱新觉罗的姓氏,而是随母姓金——这是溥任的意思:“新时代了,别再顶着‘皇族’的帽子,做个普通人最好。”

孩子们的童年,充满了胡同的烟火气。清晨,金瑜庭在灶台前烙饼,香味飘出院子;傍晚,溥任下班回来,会给孩子们带一串糖葫芦,或是一本小人书。周末,一家人去北海公园划船,溥任摇着橹,金瑜庭教孩子们唱《让我们荡起双桨》,笑声顺着水波漂得很远。

长子金毓嶂记得,小时候家里穷,冬天没有暖气,父亲就把煤渣压成煤饼,烧炉子取暖。夜里,父亲会起来好几次,添煤、封火,生怕孩子们冻着。有次他发高烧,父亲背着他走了三里地,去医院看病,汗水浸湿了后背的衣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次子金毓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