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业城东,吴郡港。
仲夏的东南季风鼓荡着海面,送来充沛的水汽和咸腥的热力。巨浪拍打着新筑的水泥堤岸,发出隆隆的咆哮。这座江东倾注了无数心血与财富的港口,正以惊人的速度蜕变着。
最醒目的,莫过于港口入口两侧拔地而起的两座巨大石塔。塔身并非传统的木石结构,而是整体呈现出一种奇异的灰白色,表面平整,棱角分明,如同从海底火山中生长出的巨岩。这是江东工坊司集中了最优秀的泥瓦匠和熟铁匠,日夜赶工,模仿邺城技术(虽未得其核心,却摸索出了自己的土法)浇筑而成的水泥墩台基座。墩台之上,用巨木和榫卯结构高高托起圆形的塔楼。塔顶并非寻常的火盆,而是一个巨大的、由数百片打磨得异常光亮的青铜镜面拼接而成的“光碗”。此刻虽是白昼,但那碗口斜斜向上,反射着正午的烈日,竟在海面上方投射出一道刺眼欲盲的眩目光柱。
这就是“定海塔”——江东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灯塔,夜航者的守护神。
港口都监、航海院资深测绘师蒋钦,正顶着烈日,在塔基旁指挥着最后一批工役。他身上的葛布短衫早已被汗水浸透,紧紧贴在精悍的脊背上。他指着连接塔顶光碗的一条粗壮绳索,对身边几个航海院派来协助的年轻学员大声道:“都记牢了!入夜前一个时辰,塔下轮值民夫就要拉动这绞索!光碗角度必须严格依着今日航海院送来的《星晷日影定时轨位表》调整!差一丝一毫,照不到该照的水道,照花了领航船的眼睛,都是掉脑袋的罪过!”他抹了把脸上混着盐粒的汗水,声音嘶哑却不容置疑,“这塔,不单是灯!是咱江东的眼睛!是给几千里外归航船队指路的魂!”
“喏!”年轻学员们齐声应诺,声音里带着敬畏与兴奋。他们手中的记录木板上,已密密麻麻写满了关于风向、海流、光碗仰角与海面投射距离关联的观测数据。一个学员忍不住抬头望向那高耸的塔顶,被强烈的反光刺得眯起了眼:“都监,这光碗…真能如诸葛先生(诸葛亮虽未正式入职,但其部分构想已被航海院吸收)所推演那般,聚光远照数十里?”
“何止数十里!”一个洪亮而略带沙哑的声音自身后响起。
众人回头,只见孙权(孙阳)一身便于行动的皮质短靠,未曾戴冠,只用一根皮绳随意束着微长的短发,在周瑜、鲁肃以及一众亲卫的簇拥下大步走来。他步履矫健,如同巡视领地的猛虎,目光灼灼地盯着那巨大的“光碗”,脸上是毫不掩饰的意气风发:“蒋都监,试灯那晚,孤在离此二十里外的小青山楼船上看过!一道光柱,撕破海雾,直抵天穹!寻常渔船在十几里外就能看清港口轮廓!等将来在舟山、闽江口、交趾龙编都竖起这定海塔,再大的风暴,再黑的海夜,也锁不住我江东蛟龙归巢之路!”他猛地抬手,指向汹涌的蔚蓝,“这,就是开向万顷碧波的门户!”
蒋钦等人连忙躬身行礼。孙权摆摆手,示意他们继续工作,自己则被周瑜引着,走向港口另一侧更为喧嚣的地方。
那里是水师新辟的专用船坞区。
数十条新造或正在改造的舰船整齐排列,场面壮观。船工的号子声、斧凿的叮当声、蒸汽锻锤(仿自邺城但规模更小的水力/火窑复合驱动)捶打熟铁板的沉闷巨响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曲充满力量感的交响。
周瑜一身月白锦袍,外罩轻便的皮甲,风姿不减当年,指点着眼前的舰队,语调沉稳而富有穿透力:“主公请看。斥候快船(艨艟)已悉数换装,船体龙骨补强,侧舷加装薄铁护板。动力革新最大,风帆之外,后部增设踏轮舱室,可容二十壮力日夜轮替蹬踏,驱动尾轴螺旋桨(仿自曹冲设计的图纸,经江东工匠简化改良)。短途逆风逆流,航速不降反增!此为水军耳目之利爪。”
他的手指移向更大的一批战船:“主力冲阵之舰(楼船),首重坚厚。船首加装三尺熟铁撞角,水线以下三寸至一尺半处,以熟铁条与厚枞木交错铆接为‘铁裙’,寻常拍杆火矢,难以深入。甲板之上,已预留固定大型三弓床弩(配铁矢)之基座,只待格物院攻坚其联动上弦机巧,便可成海上雷霆。”
最后,他指向几艘体型庞大、结构略显臃肿的船只:“此为‘平海’级,专司补给转运。货舱深阔,设有水密隔舱。关键在船腹底舱,已试装由建业铁坊特制的大型抽水机雏形,以八头健牛轮替驱动齿轮,将底舱渗水强力排出!若此物堪用,远航存活之机大增!”
孙权眼中精光爆闪,用力一拍身旁用作护栏的粗大缆桩:“好!子敬(鲁肃字),军需司务必保障!铁料、桐油、牛筋、上等木料,凡战船所需,列为甲等!孤要一年之内,打造一支能在万里波涛上猎鲨的巨鲨舰队!”
一直沉默观察的鲁肃,这位江东战略的“压舱石”,此刻上前一步,面色凝重而务实:“主公,战船利器固佳,然远洋拓疆,非止于兵锋。夷洲(台湾)初定,流求(琉球)尚需镇抚,新辟之吕宋诸港更需稳固根基。此为‘海疆之土’,非仅泊舟之所。”他自袖中取出一份厚厚的、用上好桑皮纸装订的册卷,封面上以工整楷书题写:《江东外藩通商驻埠统制章程》。“此乃子敬会同海商总会、工坊司、航海院诸位,反复斟酌所拟初稿。请主公钧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孙权接过,入手沉甸。他并未马上翻看,而是看向鲁肃:“章程?讲!”
“其一,凡江东所辟海外新港、新岛,皆归‘海疆司’统辖。设‘埠督’一员,由主公亲命,统领军政、贸易、移民诸务,位同太守,直承建业。”
“其二,明定‘海权税’。凡外邦商船入我江东所控港口,需按货值十税其一;江东商船往来,则视其航线风险、所载货物是否江东亟需(如粮食、铁料、良马),予以五税一至十税一之优惠。此税为海疆开拓之本,专款专用。”
“其三,‘海籍’之设。凡江东大族、富商,欲在海外新港圈地、建仓、设栈、招募移民开垦者,需向海疆司申请‘海籍执照’。持照者,享贸易优先权及领地保护。然,其拓殖之地,主权永属江东!其招募之民,亦为江东之子民!若有僭越,视为叛逆!”
鲁肃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如重锤敲击在众人心头。这不仅仅是一份章程,更是一套将江东未来捆绑于海洋霸权的制度基石!它将海权、贸易、殖民、军事征服熔铸一体,构建一个前所未有的“海权帝国”雏形。周围的喧嚣仿佛瞬间退去,只剩下海风的呼啸和这份章程所蕴含的冰冷力量。
孙权的手指重重划过那“主权永属江东”六个字,嘴角勾起一丝近乎冷酷的弧度:“好!主权!此六字,重逾万金!孤准了!即刻颁行试行!待孤御笔钩定,便成江东铁律!”
建业城中心,临江而筑的航海院新址,是整个江东智慧与野望汇聚的“大脑”。
这是一组融合了本地木石工艺与邺城水泥技术的奇特建筑群。主楼高达三层,飞檐斗拱间嵌着巨大的琉璃窗(海贸舶来品),确保室内光线充足。宽阔的大厅内,弥漫着墨香、纸张、以及一种淡淡的、来自遥远海域的奇异香料气味。
大厅中央,一张巨大的、由数十块上好硬木拼接而成的平台占据主导地位。台上铺展的,正是经过“小乔”韩雪呕心沥血整合、无数海商冒险者用生命验证、最后由航海院制图师精心绘制放大的《寰宇海陆形胜总览图》。这幅图卷,已不再是闺阁中的秘宝,而是悬挂于此,成为指引江东舰队劈波斩浪的灯塔。图中,代表江东势力范围的海域用醒目的朱砂勾勒,一条条代表已知航线的墨线,如同血管般从建业、番禺出发,辐射向南洋诸岛,刺入孟加拉湾,直抵天竺西海岸,甚至隐约指向地图最西端那片被称为“大秦”(罗马)的模糊区域。
一群穿着统一深青色学袍的年轻人正围在地图旁,激烈地讨论着。
“陆师兄!不可再循旧法!”一个二十出头、眼神锐利如鹰的年轻学员指着地图上标注着“锡兰岛”(斯里兰卡)的位置,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高,“自番禺发船,经交趾,借东北季风直穿南海,抵吕宋苏禄港补足淡水食粮,再借西风强流,直插锡兰!此线虽险,却可避开马六甲风暴角(马六甲海峡)的暗流与海盗,节省至少四十日航程!我观近五年航海日志统计,此线理论可行!”